阅读情况:读到235页,第3.3 记卡片盒笔记
今天晚上困得从8点睡到10点了,本想继续睡觉。但一想到今天的文章还没写,负罪感让我精神上,心理上都难受。经历半小时的精神斗争后,我还是起来读书。现在正准备写文章。不适感也消失了,也称赞了自己一下。^^
因今天是在朦朦胧胧的状态下阅读的,现在不太清除我到底读了什么内容。
现在重在写,先写吧。
这个小节主要讲了文献笔记和记录卡片笔记的方法。
关于这些内容在前面的内容中,也经常提过。
文献笔记
- 正面:载入图书,论文,文章中的内容。
- 反面:记录文章信息。如出处,作者等。
- 将文献笔记内容,整理到卡片笔记盒中后,保存到文献管理系统。如Zotero软件。
卡片笔记
- 卡片笔记是永久笔记。
- 用自己的语境书写。
- 新增笔记前,先思考这个笔记跟哪些旧笔记有关联。如没有关联笔记先放在最后位置。
- 新的想法也写在笔记中.。
- 每个卡片写编号。
- 可以制定索引信息。
- 经常性的翻阅。
除了以上记笔记方法以外,还讲了学习方法。
每天坚持写几页笔记
近几年我特关注《坚持》和《反思》。 发现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几乎没有失败的。坚持运动半年,胖子也成为瘦子。坚持每天写作,有一天可能成为畅销作家。发现很多出版过图书的作家,都是从坚持发博客开始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卢曼的卡片盒里大约有9万条笔记,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这仅仅意味着,从他开始使用卡片盒进行工作的那天起,直到他去世,平均每天要写6条笔记。就是坚持每天写笔记,不断积累笔记,当达到一定量时笔记之间发生反应,实现量到质的变化。
用笔记进行思考
思考这个词容易让人误解只能用头脑来进行。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时,一般人仅用头脑无法理清的。此时就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边想边写,将头脑中的所有想法都可视化。此时,容易找出问题点或理清思路了。
不要死记硬背,而要找到相关内容
书中提了一个例子,很好的理解这两个学习方法的对比。
斯泰因等人以一个正在学习静脉和动脉区别的生物学新手为例,说明了这是多么常见的现象:“(他)可能会发现一开始很难理解和记住动脉壁厚、有弹性、没有瓣膜、而静脉弹性较差、壁较薄、有瓣膜”。但只要稍微阐述一下这种区别,并提出适当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些知识与之前的知识(比如对压力的理解和心脏的功能)联系起来。只要将这些知识与“心脏将血液压入动脉”这一常识联系起来,他们马上就会知道,这些动脉壁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在静脉中,血液流回心脏的压力更小,这意味着动脉需要比静脉壁更厚。当然,静脉就需要有瓣膜来防止血液回流。一旦理解了,他们就几乎不可能忘记关于静脉和动脉的属性和差异等知识。
动脉和静脉特性放在一起容易混淆。按照标记内容背诵,一辈子记不住吧。但跟常识联系起来我这个门外汉马上可以理解了。
学习知识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自己完全理解。这就是用相关性来学习的技巧吧。
还有一个技巧是学习时不要从存储知识的角度学习。这个容易采取记单词,记文章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从提取知识的角度学习,马上就会开始策略性地思考什么样的线索能够触发我们对记忆的提取。线索不是固定的,每一条信息都可以成为另一条信息的触发器,比如,当我们看到照片时,联想到当时旅游过的地方或发生的事情,或遇见过的人。当我们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习某些东西时,就会有一些偶然的线索附着在信息上。例如,当我们在与学校的背景声音相同的房间里接受测试时,会更容易想起我们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同样,当我们不坐在教室里时,就很难想起课堂上学过的东西。
没想到写了这么多,可能相关性起效了。
看了书中的每一个小标题,让我联想到看过的图书内容,经历的事情。不知不觉中写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