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住在太姥姥家,太姥姥就像那故事篓子,经常给我讲故事,什么花木兰替父从军、铡美案、青娃儿、鲁班的传说……这些故事随着岁月的流淌都沉淀在我的心底。
上学的时候我有一个笔记夲,专门用来抄好文好句,这种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今天的我能走上写作路,我觉得与太姥姥当年讲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与经年的学习积累不无关系,再加上后来的不断充电、阅读,以及生活的磨炼和一些沉淀心底的童年往事,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步逐步汇集成一股喷涌而出的力量,成就了我今天的写作梦,但这个过程相当漫长。
多年前命运使然,我从一家企业单位调入体制内从事办公室文书工作,从此过上了外人眼中清静平泛的生活。
可现实往往是相左的。平静中时不时就会有浪花激起,我的单位水利局是一家职能部门,看起来技术性不强,但实际操作中不懂点业务还真不好混,而我既没文凭又不懂业务,也没人教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办公室工作虽杂,但脱离不了与文字打交道,那就是写,那时候条件不好,室主任张蝉旺是写材料的,我是一式五份抄材料的,因为学历不高,智慧不够,不懂得从中学点知识、悟点东西,一位副局长说我只会照猫画虎,一点长进也没有。这还是轻的,曾经的我被局长训,被一些老技术员们背后使拌子,话言话语里也经常挤兑是常事。无知的我被现实很是打脸,致使自己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不过工作的便利,给了我经常阅览报纸的机会。从报纸的文艺副刊、理论版面中找一些故事、小说、散文、论文、调研报告阅读,有时还剪下收藏起来读,那时,阅读的喜好就已显露出来,但懵懂的自己不知这种兴趣也得培养,也是时断时续。
时代的原因,那时的高校毕业生曾出现过断层,各单位像我这种捞不起比不下的年轻人还真不少,估计那时是缺少新闻写手,或是业务需要,县里时有举办新闻培训课,主要讲新闻稿件的写法。我作为办公室的人员,曾多次参加培训,也懂得了一些新闻写作要求,但真正写还是不行的。我一个文革时期的普通学生,无知无识,会写那才是怪事,也没人教我要好好学习积极努力。这期间我又结婚生子,每天柴米油盐忙忙碌碌,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
十年后也许是赶上了好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在职教育”的新政策,我幸运地挤上了这列车,在吕梁最高学府师专中文系文秘专业学习了二年,其间每周一节的写作课,引起了我很大兴趣,作文常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范文来读,但也只限在校期间,毕业后仍是毫无起色,但多多少少助长了一点点写作的底气。尔后我开始写一些专业信息之类的文稿,偶尔也能被省、市釆纳几篇,这大大激发了我的自信心,一度还成了机关的信息骨干。
2000年,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时,领导们都要写自我剖析材料,刚好那段时间我的同学在吕梁地区政研室上班,帮我在地级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领导以为我会写,就嘱托我为他写剖析材料,我又不敢拒绝,其实那时的我文笔还很稚嫩,何曾写过材料,被逼之下我阅读了不少理论文章,以及党史、党章之类的相关材料,站在自我批评的角度,分析剖析材料的写法,用通俗的话语愣是被逼出了几篇符合要求的文章。
2004年,吕梁撤地建市时要出一期专刊,要求各单位当作政治任务赐稿。局长点名让我去写,我写了两首诗歌《吕梁山我热恋的故土》《乡村给水人》,不想全部命中,刊登在撤地建市的专刊上。还有一次是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省水利厅要出一期水利普查专刊,我把自己平时对水利工作的了解感悟,认真的倾注笔端,写的《水利普查在基层》《寻找水源驱动的脉搏》,两篇文章同时命中。这时候的我对写作已不再那么抵触,一些专业术语也能运用自如,偶尔也写一些诗歌,如《中钢,你是中阳人民的骄傲》被刊登在了《中阳文苑》上。
职场多年也没有骄人的业绩,平平淡淡,以上这些就是最好的业绩,平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培养过自己的写作兴趣,都是临时抱佛脚。
2015年冬天赋闲在家的我,一次随意的微信搜索让我发现了“写手圈”这个公众平台,当时他们训练营正在招生,为期一个月押金30元,坚持下来还给退还押金,我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一天500字随意写,那一个月真叫涅槃重生,500字应该说也不算多,但感觉也是很难很难的,东拼西凑的文字很是稚嫩,错别字就更不用说了,好在我坚持了下来,执笔取暖·煮字疗饥,抵抗惰性。自那以后好像唤醒了我心底沉睡多年的写作梦,之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不惜花钱费银,断断续续地跟过几次写作训练营,如睿特、鹏程、谢耳朵、齐帆齐、砍柴书院等写作网校,当然也踩过几次坑,但每一次的经历都成为我进步的阶梯。
训练时学员分享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夲书,让我的写作梦得到了坚持,在这里,“写手圈”推荐的《简书》平台让我的写作有了一方阵地,我可以随意地写,随兴地读,正是不言放弃的努力,让我知道了“阅读是最廉价的高贵,抒发是最自由的浪漫,写作是最底层人的能力”。之前我的写作一直有困难,不是空洞无语,就是词不达意,跟过训练营后,我的习作《我的文笔还不足以撑起我的写作梦》曾在“写手圈”公众平台亮过像。虽然学得断断续续,不成体系,但多多少少也懂得了一些写作技巧,懂得了写作需要大量阅读,长期苦练,也懂得了文章需要细节描写、故事铺垫、还需要段子点缀,结尾更需要感悟后的升华……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才真正开始了随心创意的写作之旅。
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我不是阅读就是写作,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也成了我听书的时间,感觉生活充实了许多。我把每一次的旅游、每一次的聚会、读过的每一夲书,都当成写作素材,都会写出不同的感悟。我还把童年往事、父母亲情、登山赏景、享受美食,甚至我的委屈、我的幸福都写成文字,还有家乡的河、家乡的路、家乡的桥、家乡的高楼、胡同小巷等等也是我笔下的景,我把跟随人们唱歌、跳舞,还有一些应时节、应场景、应人物、应事件等等都写成随笔、散文、心得体会,当年太姥姥讲的故事也如泉水找到了出口,汩汩而出,这一切的一切都化成我笔尖下的一篇篇拙文,最多时一年写过一百四十多篇文章,如今几年过去了,我的文笔也得到了提升,文章时不时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在报纸上、公众号上,有的在学习强国上、网站上,有的在全国“家族报”上,中阳文苑、夕阳文苑上,当然最多的还是开在“简书”上和“含羞姑”的订阅号上,大约有三十多万字,四百多篇文章,浏览量最多的己突破万次。
这几年,我的思绪、我的感悟、我的文字、我的创作大部分都在《简书》上一个叫【含羞姑】的用户名下,今天我把这些倾注我心血的文字汇编成册、编印成书供大家享读,也算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
坚持写作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可以说“写手圈”是唤醒我写作梦的地方,是我追梦时发表第一篇网文的地方,写作还为我带来在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五周年庆典露面的机会。
有的人不认识我不了解我,却通过我的文章知道了我;有的人知道我却不知道我会写作,惊诧于曾经一名不闻的丑小鸭,如今怎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我感受到许多来自读者和周围熟悉的人投来另眼相看、尊重有加的目光。尤其是那些精美的留言,如“一个人让人欣赏和敬佩的,不是你这个人本身,而是你散发出的感染力、感召力、带动力和凝聚力!也就是你所传播出的思想和观念,非常具有哲理性与独特性;人们从你的语言和行动上,感受到你的正能量,一种阳光的积极心态,一种正义与博爱;是灵魂的共赏;是心灵的互溶……”又如“乐退生活充分体现了老得精彩,老得漂亮,老得有品位,更有气质!这是退休生活的榜样和楷模!!令人不仅羡慕更是佩服!”……这些赞誉、点评尤如“一枚枚奖章”,镶嵌其中,熠熠闪光。
我生于斯,长于斯,是故土的水米把我养大,是家乡的亲友扶我成长。我无能为这方热土释放能量,但愿我的文字能发出一点亮光;我无力为乡亲筑楼建厦,但愿用手中的笔为百姓涂鸦漆屋;我力微不足为荒山披绿换装,但愿激扬文字摧小荷茵茵芬芳;我才疏无力改变古邑旧貌,但愿为“五彩中阳”蓝图锦上添花。
兜兜转转几十年,夕阳晚照才找到我的“至爱”,余生被写作的兴趣点燃。写作除带给我心灵上的愉悦外,也带给我生活的希望。我愿自己笔下的文字能以一种感悟、一种回味、一种会心,一种放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灵魂的力量。
余生我会把这份热爱进行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