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用心
今日感悟:非*力沟通这本书读到现在,我已经大致了解非*力沟通的四要素及作法,收获真的蛮大的,所以今天最后一次感悟,我想将近一个星期来的收获给自己捋一遍。我自己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用心”。
非*力沟通的四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介绍四要素的过程中,书中也提及爱、全心全意等这些字眼,我觉得这首先要求我们做到爱自己、爱别人,而且四要素不论哪一件我们若是全心全意去投入进去,也就是把自己置于他人的感受想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沟通能得人心,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用心的话,这件成品就不会差。
观察,我们很少能专注于观察一个人,这个世界让我们分心的娱乐太多,所以我们会很快给一个人下定论。之前刷到一个视频,一个白领不给老人让座,甚至调戏老人,身边的人无一去观察她的情绪,就这样她被一车的人谩骂,事态甚至严重到在网上传播,白领也被人肉、网络暴力,这一切毁了她的生活、她的工作,自杀的念头甚至都浮过她的脑海,没有人愿意去观察她其他的一切,一件事就已经给她定下了死罪。
生活中,父母不观察我们努力的一切,只抱怨我们没有成功的结果,朋友间,不在乎我们用心的过程,只在乎承诺未做到的事情。其实生活中很多烦心的事情,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观察。
感受,我认为感受无非是站在他人的立场想问题,设身处地去想如果自己此时此刻正在遭遇这一切,自己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同理心,能够拥有同理心的人真的很了不起,既让他人无理由反驳,也为自己考虑到了最全面。与父母吵架,换个角度去感受父母的伤心和无奈,和父母的交流就不会产生隔阂;和另一半吵架,去感受他的无能为力去理解他,结局会不会不同;和朋友闹别扭,理解她的难处,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会存在那么多矛盾了。
需要和请求,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发出由衷真诚的请求。只要放在心上去做,会发现不难,这里我很难去展开,因为我平时是一个不懂请求的人,也是随意不去感受内心需求的人,所以在求助方面就非常不会,不会灵活的运用语言的魅力,真的会把自己的对话搞得一塌糊涂。非*力沟通要是认真去梳理,我们的沟通能力便会增长一分,烦恼变回少一分。
好文积累(都是自己平时标记的句子,也算是帮自己整理一下):
1.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2.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最高的智力形式。
3.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4.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5.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6.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7.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8.“在印象中,如果我没照你说的去做,你就不会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并不想使唤我,在你叫我时,我会乐于回应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个盛气凌人的老板,你将会发现,你一头撞在了墙上。当你反复提醒我,你为我做的各种事情,你最好准备再次碰壁!你可以大声抱怨、责骂,但我仍不会去倒垃圾。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
9.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10.不要着急做什么,站在那里。
11.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
12.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13.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14.那些被我们看作是恶魔的人, 其实还是人 ,只是有时我们无法看到他们和我们的相通之处。
15.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16.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17.在我看来,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18.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我们可能会 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19.不要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伟大。
20.如果你还会跳舞,你就不要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