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 “前沿主战场”。然而近年来,“文山会海” 反弹回潮、“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花样翻新、考核督查过度留痕等问题,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 “疲于应付” 的困境。推动基层减负走深走实,不仅是为干部松绑减压的务实之举,更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关乎民生福祉与发展大局。
基层减负需先破 “形式主义” 之弊。曾有基层干部调侃 “一天开三个会,材料改五遍,手机里装十几个工作 APP”,看似忙碌的背后,实则是精力的空耗。部分地区将 “发文数量”“会议次数” 等同于工作成效,要求表格 “精美化”、台账 “标准化”,甚至出现 “干部在群里打卡,群众在门口等待” 的荒诞场景。这些形式主义的 “虚功”,挤压了干部深入一线的时间,也割裂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破解此困,需从源头精简流程:能合并的会议坚决合并,可线上办理的事项不搞线下重复,对 “僵尸 APP”“无效群聊” 全面清理,让基层干部从 “案头” 走向 “地头”,把时间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
基层减负要善用 “制度保障” 之盾。减负不是 “减责任”,而是 “提效能”,需靠刚性制度划清 “红线”。一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摒弃 “唯数据论”“唯痕迹论”,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核心指标,让干得好的干部有奔头、受认可;另一方面,要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对变相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及时亮剑,防止 “以文件落实文件”“以督查代替服务” 的现象反弹。例如,某地明确规定 “每月无会周”“报表精简 50%”,并设立基层减负监督热线,短短半年就让干部平均每周下村时间增加 4 小时,矛盾化解率提升 23%。事实证明,只有用制度为减负 “护航”,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基层减负更要激活 “实干担当” 之力。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干事创业。在为基层 “松绑” 的同时,还需为干部 “赋能”:通过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借助资源下沉解决工作难题,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打消后顾之忧。当干部不再被 “文山会海” 束缚,不再为 “过度留痕” 焦虑,就能把心思放在谋发展、惠民生上 —— 或是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或是扎根社区一线化解矛盾纠纷,或是聚焦企业需求优化营商环境。这种 “减负” 与 “提效” 的良性互动,正是基层治理活力的源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减轻基层负担,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程。唯有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健全制度保障、激发实干热情,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