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断舍离,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不是就是丢东西?
最近参加了一个自我关照营,今天老师要求专注做家务10分钟,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感想。所以我早起读书前,就先来整理了书桌,整理的时候十分专注,该扔的扔,该收的收,11分钟搞定。
我的记录是:整理前桌面乱,看的人心情有点烦躁,整理的时候很专注,整理完看着整洁的桌面,心情很美好,感觉很治愈。
刚好今天在听小灶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了DKU整理原则。
D代表删除(10%),把不需要的,现在和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都删除,这个量控制在10%左右。
K代表保留(70%),现在用不上,将来也许会用上的东西,或者有意义,需要保存下来做纪念的东西,这个比例控制在70%左右。因为暂时用不上,所以可以用一些大箱子把这些物品分门别类的装上,并贴上标签备注好,然后放在家庭仓库里面(专门用来储物的空间)。
U代表经常使用的物品(20%),这个比例大概会有20%。对于经常使用物品,务必做好管理,给他固定的位置,用完也立马归位,否则就会乱,而且也容易丢失!
为什么自我关照老师会让我们做沉浸式的整理呢?因为整理物品,其实也是在整理心情,舍弃不必要的,减少我们什么都想保留的欲望,降低了物欲,内心更容易平静,和专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从而活在当下。
整理的过程,为啥也需要专注呢?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整理的时候,我们眼睛和手在触碰物品同时,我们的思想如果也能同步集中在物品上,就能很好和物品链接,去感受曾经使用物品的场景,带给我们感受,进而按照DKU原则去做出判断。《疯狂的人生整理魔法》里面,也提到我们在决定丢弃物品前,先用手去触碰和感知每件物品,去回想它曾经带给你的快乐和价值,然后再好好感谢它,跟它的告别。
整理的意义,可以降低我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欲望,让我们懂得生活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物品,从而让我们更多向内看,向内求,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