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用《孙子兵法》复盘『长平之战』,也就是把自己代入赵王的角色「切己体察」,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办。这让我看到了学习、练习和复盘的思考思路。
华杉老师讲道:“战争开始是秦国攻打韩国,跟赵国没什么关系。韩国顶不住就割地求和,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要求秦国撤军。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派了一个使者来找赵王说,我们上党人民都不愿意跟秦国,愿意做赵国的人民。然后赵王就笑纳了,上党郡愿意加入我们赵国,没问题。我们用《始计篇》的五事七计比较。第一事就是“道”,秦王和赵王谁更有道?这个“道”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双方谁的政治更好;第二,战争的正义性,谁更占理;第三,《孙子兵法》里说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人民和国君的意见一致,上下一心。秦赵两国的政治我们就不比较了,战国都不是什么好政治。但是谁更占理呢?显然是秦国更占理,因为上党郡是秦军将士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战利品。上党郡是韩王割让给秦国的,韩王有权力割地。冯亭是上党郡的郡守,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怎么有权力处置资产呢?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王居然接受了,这叫利令智昏,更是虎口夺食。”
华杉老师这段分析给我非常大的启发。
在秦国攻打赵国这件事上,从「五事」的第一个层面『道』的层面分析,就会看到赵国捡了个便宜,但是这个自己送上门的肥肉是赵国不该接的东西。主要原因是:上党郡是秦国的战利品,其次,郡守冯亭没有处置上党郡的权力。
启发有两点,第一,自己要保持清醒,要杜绝占便宜、不劳而获的心理,无功不受禄。第二,冯亭的示范让我看见,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也要明白自己的位置能做的权力的范围。当上级已经做出了决策之后,纵使这个决策不合理,自己无论处于什么方面的考虑也好,第一要义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行事。对于韩国来说,割地求和只能缓解一时,在国家层面如此被动的时候,冯亭没有更好的选择,除非辞职,辞职也解决不了根本层面的问题。
这里就可以看到,赵国在『长平之战』还未开始前就已经做了错误的决策,犯了错误。之后的「长平之战」这个“问题”,是战争前错误决策滞后性的显化,廉颇出战也是在替赵王解决错误决策带来的后果。
华杉老师讲道:“我们读书一定要代入自己。如果你是赵王,你应该怎么办?首先,不应该去接这个烫手山芋,那不是我打的跟我没关系。在秦国打韩国的时候,赵王应该怎么办?他应该出兵去援助韩国,避免唇亡齿寒。……赵王本来想捡个便宜,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他挺不住了,就命令廉颇出战,他要解决问题。这问题能解决吗?很多人看到问题就着急去解决,他就不知道很多问题当它发生了的时候,已经没法解决了。”
华杉老师这里的解读让我看见了,赵国应该做的是援助韩国,避免唇亡齿寒。就像朝鲜战争的时候,中国做的决策一样。我在这里有一些体会到,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的感受。
这里让我非常深刻地明白,当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思考的重心已经不是怎么快速解决,而是「无我」地思考如何降低解决成本和代价。
华杉老师讲道:“廉颇选择了坚守不战,为什么呢? 因为:“攻则不足,守则有余”。防守是比较容易的。秦军是攻不过来的,但是要廉颇冲出去打败秦军也做不到。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等待,就是熬。这种熬是熬什么?熬两个东西:第一是熬双方的实力,你得有钱有粮,你才熬得起;第二是熬看谁先犯错误。所以等待是等什么?主要是等敌人犯错误,如果敌人不犯错误,那没办法,只能接着等。廉颇这坚守不战,一守守了一年多。”
廉颇的选择让我看见,当知不胜的时候,「不战」也是『不败』的一种策略。廉颇的「不战」首先是在熬秦军的实力,因为从外出征的成本极高;另外是在等待敌人出错。如果秦军这个时候出现粮草短缺,士兵饥寒交迫,兵心散掉的时候,就是秦军犯错的时候。我在这里想到了拿破仑东征沙俄的时候,冻死了几十万士兵,也奠定了战争的失败。
学会等待,一方面有实力才等得起;另一方面是不要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