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有个奇怪的现象。不管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只要宣传做的好,总能获得一个不错的票房。于是一些明星也坐不住了,纷纷出来拍电影,当导演。不用细想,一只手肯定数不过来了,先不说电影拍得怎么样,反正给我的感觉是拍电影已经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了。如果非要说门槛,一是有钱,二是有名。
我算是一个进电影院比较少了的人了,尤其是对新上映的电影,除非是很期待的那种,一般很少去看。但是身边的朋友去的多,几乎每一部新上映的电影都要去看。回来问其感受,一大半说拍的不怎么样,没什么看头,并且还要吐槽一番。这就怪了,既然不能确定好不好,大家为什么那么着急的要去看呢?以至于上映第一天还要买黄牛票。难道真的只为拍个票根晒到朋友圈吗?也许有,但我觉得不全是。此时可能有些人已经不高兴并开始责问了:不看怎么知道好看不?再说我看电影就是为了消磨时间的,管它拍成什么样。其实每每遇到这种问题,我都有个用不烂的答案:人生如此短暂,岂能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烂片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部电影的好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不是绝对的裁判。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要能娱乐大众就行。后来,随着电影市场的泛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电影虽说是一种大众艺术,但也正因为它是大众艺术,在满足了基本的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有更多深层次的东西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标准,无疑会让不好的电影滥竽充数到电影市场里分得一碗羹,最后伤害的是优秀的导演,还有我们这些为烂片买单的普通观众。
什么样的电影可以算作一部好的电影呢?这个问题太大了,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有所偏颇。所以我只能从我个人的角度,以一个个体的认识为单位来说说我所理解的好电影。
在我看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第一个关键要素是制作。其实大部分电影的制作都是不错的,尤其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加上各种先进的设备,各种专业的制作团队,如果交不出一个及格的成绩,多少有点说不过去。但是仍有一些电影让人看得很费解,完全不像一部合格的作品,具体是哪部电影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猜一下:韩寒的小说改编的,不是《后会无期》。
完成了第一步制作,只能说这部电影及格了,离好电影还有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就是故事。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提到故事,文章要写出故事、摄影要拍出故事、连唱歌都要唱出故事。问题来了,什么是故事?词典里面的解释是:1、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这两条解释单独看的话好像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合起来又说不通顺。依我看来,电影里的故事就是沿一条或者多条线索发展的偶然性事件。在这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考验一部好电影功力的,是导演对剧本的准确把握,并用最独特的角度完成对事件的观察,以及通过参演人员精湛的演技将剧本的角色完美的诠释。一部电影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我认为它已经完成了从及格到好的蜕变。
当我们已经能够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事情本应该就此结束了。但是今天我想再补充一点,这一点决定了它是一部好电影还是一部殿堂级的传世经典。那这一点到底是什么?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对的,是灵魂。灵魂是个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的词语,因为它是被虚构出来的无形事物,但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中。而我所理解的电影的灵魂,就是能和观众内心产生共鸣的某种力量。它会让你瞬间哭成个泪人,也会把你从绝望中带出来,重拾生活的意义及动力。但这些感受又不能和别人倾诉,只能尘封在自己的心底,神奇而又隐秘。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像《泰坦尼克号》《肖深克的救赎》……,还有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别的不多说了,只为抛砖引玉互相交流。
最后,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请大家不要为烂片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