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都干过哪些让你想吐槽的事儿呢?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抱怨了好几次她的领导。大致有以下几条:
1)她领导很偏心,重男轻女,给男同事奖金高,女同事奖金少;
2)领导情绪控制能力差。他们表现不满意时,就一阵骂;
3)朋友被领导批评三观有问题。
朋友还说了,近期她俩都不会职位调动。尽管相看两厌,俩人还得共事。俩人缘分深厚,却是孽缘。
我问朋友:为什么你俩磨合了这么久,还矛盾重重?
朋友说:我只适合脾气好,对下属循循善诱的领导。
我追问:你给她当了两年下属,都有啥感受?
朋友说:我俩可能都得短寿好几年。
我问:既然领导已经明确提出了对你的工作要求,你为啥不愿意改一点呢?
朋友说:我就这样子改不了,也不变成领导喜欢的那种人。
我问了几个她和领导相处的细节,提供了行动调整方案。朋友听的心不在焉。她也不指望这辈子升职了,就这么着吧。
对话进行到这里,我多说无益。朋友已经有了决定,做了选择,她勇敢的为结果担责就行。
当一个人认定自己就这样了的时候,他也不愿再为某个目标而奋斗。以前怎么办,以后还怎么干。现状在未来会大概率延续下去。也许将来她还会想:看来我觉得自己升不上去,预测还挺准的。
是挺准确的,但也丧失了更多可能性。
有人身强体健却固步自封,有人在全力突破加之在身上的各种束缚。
有这样一个人,他上幼儿园时脑袋受了伤。他从一个活泼机敏、对外界有极强好奇心的人变成了内心与外界隔绝,学习有障碍,花了三年时间才学会阅读的人。上学时,他也会被老师评价“你真是脑子坏掉了”。他以极差的成绩进了大学。在他鼓足勇气想要有所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时候,又从台阶上摔下来,头部再次受伤。在他的低谷期,他想要有所改变,找到属于自己提高学习速度的路。
再后来,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开发了一整套方法来帮助他人提升学习能力。他甚至成为了埃隆•马斯克的用脑教练。他是世界公认的记忆专家&大脑教练吉姆•奎克。奎克把这一整套方法写进了《无限可能》这本书中。
在这本书中,奎克向我们介绍了限制性信念是如何限制我们发展的,FASTER学习法可以战胜遗忘,让大脑产生无限能量的10条建议,如何养成有价值的新习惯,快速进行心流状态的五种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七个简单习惯。通过使用书中所提供的理念、建议和方法,快速唤醒我们的学习脑,开启发现未来无限可能的模式。
在书中,以下三个点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1、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不成一些事情,是因为相信自己做不到。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是最强的?是信心坚定,相信自己能做到,忘我投入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上的时候。
这时候我们不念过去——不再反反复复回忆过去失败的场景,回想那时的沮丧、难过和挫败感;不畏将来—不担心尝试后失败、行动后没有回报。
但我们往往对自己做成一些事情的信心不够坚定,在大脑里总会有自我怀疑的声音出现,这些声音是大脑中的限制性信念在起作用。
信念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语,但很多人没搞清楚信念到底是什么,和我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信念是思维中对一件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判断。
对于婚姻:一些人的信念是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就可以;一些人的信念是不管妈妈还是妻子都只是自己众多觉得中的一个,她还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
关于学习,一些人的信念上大学不如打工的挣钱多,好好上学还不如早点工作;一些人的信念是工作早晚都会干的,不着急,趁着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尽量多学点知识。
关于错误:一些人的信念是错误是证明他不行,挫败感极强;一些人的信念是错误是让我进一步看清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信念的集合体。不同信念的集合就有了不同的人。信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
在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七条最限制人发展的谎言:
1)智力是个固定值;
2)我们的大脑只开发了10%;
3)犯错等于失败;
4)知识就是力量;
5)学习新东西非常困难;
6)其他人的批评很重要;
7)天才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我们相信智力是个固定值,那一旦接受了来自外界的评价“你的脑子转得不够快”,并把它内化成关于自己智商的信念,那后续再遇到一些有挑战度的学习任务时,我们会用诸如“我不够聪明,我学不会”的理由来搪塞自己。
其他的限制性信念也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们每让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多出现一次,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力就对多一份,后续调整起来会更困难。只能通过觉察到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对行动产生影响的之后,来付诸与新信念匹配的行动。
如果我不再相信“犯错等于失败”,但刚开始又无法避免这个信念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大脑中会产生“去向他人求助的之后,这证明了我的失败、我的无知”这样的想法。因此,我们会在要不要去求助之间进行纠结。
用新的信念““犯错不等于失败。犯错让我找到了自己可以提升的地方”替代后,我们也许就会带着兴奋去和他人沟通。
我和朋友沟通时,她的限制性信念就是:我永远变成不了像经理那样的人,我也不准备继续往上升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她的信念会限制努力,努力会限制成就。她不愿意为了走向更高的位置而去学习、去挑战。不是要等我们走向更高位置后,才开始提升能力的,而是等我们表现出与更高位置相匹配的部分能力后,才能得到那个未知的。没动力,就没行动,也不会能力提升。
2、肠胃是我们的第二大脑。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
作者说,肠道神经系统被称为“小号大脑”。这个神经系统是由超过上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两层,覆盖了整个消化道的内部。肠道会对大脑的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肠道神经细胞的工作路径和大脑中神经细胞是非常相似的。肠道和大脑两个脑共同决定了我们的精神状态。
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新鲜的。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找到验证。
如果哪一顿饭的碳水化合物吃多了,总会觉得很困,想睡上一觉。这是碳水多,餐后的血糖会升高,产生睡意。血液内也会大量流入肠胃吸收消化食物,导致大脑的缺血量减少。但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少的话,又会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所以,如果想要饭后不犯困,可以少吃一点碳水,但也不能吃太少,保持在一个适当的量上。
书中作者向我们推荐了十种有益于大脑的饮食:牛油果、蓝莓、西兰花、黑巧克力、鸡蛋、绿叶蔬菜、(三文鱼、沙丁鱼、鱼子酱)、姜黄、核桃、水。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性高碳水的人,不妨把一部分主食替换成以上这些健脑的食品。来记录下,饭后精神状态会有哪些不同。
3、使用WIN法则来培养新的习惯
这个WIN法则来源于福格行为模型。要想促进目标行动的发生,一个人必须要有充足的动机、足够的能力和有效的触发,这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行为才会发生。
看着这三个引发改变的条件,自己过去的一些目标能达成是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练字这件事,我有一个每天要打卡的小群。我想让字更好看,不想因中断而自责,我也很享受写字那段时间沉浸的状态,这就是三重动机。
在自我要求上,曾经我每写一个字都会拍照去和帖子进行重影比对,如果重合率不够高,又会自责。和帖子不一样的挫败感,会让人很崩溃。调整心态后,给自己提了新要求,不要求所有的特征都能写出来,慢慢靠近就可以。这样就有了能力去满足要求了。正向反馈更容易让人坚持。
如果一个人想坚持做一件事,而又总失败的话,群打卡是非常好的机制。群的存在就是一定要完成某件事的触发条件。
有人喜欢在固定时间段做固定事情。六点早起锁定一小时写作,两小时刷代码。这是除了人的精力比较旺盛适合做高脑力消耗的事情之外,固定的时间是一种触发,让人不用再为选择而消耗额外的精力。
如果做一件事情总失败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下是这三项中哪一项不符合。是动机不够强烈,还是给自己提出了太高的要求,还是环境中没有提醒你去行动的触发因素?
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能将一切东西都隔绝在外,把心囚禁在牢笼里,无法动摇;但信念产生的希望也能够穿透一切高墙,让心有向往的地方。不过度自卑,不过度自信,走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