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订阅了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顺便加了一个讨论学习的微信群。群里有人订阅了其他老师的课程,其中,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可能是大家普遍评价高收益大的课程。有一位叫坚石石践的朋友说,最开始订阅通往财富自由指路时,都不敢在上面发言。可是现在,在北大经济学课的订阅专栏发言十次有九次会上精选。他强调了输出的力量、实践的力量。
所以,我想开一个自己的微信号,每周写点东西。第一篇内容,想读一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开始,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时间是无法被管理的,时间总是在流逝,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他说,很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时间不够”。所以学生才会不厌其烦地询问老师,“这个方法真的管用么”。方法真的那么重要么?我们总觉得时间紧迫,害怕一个选择是无用的尝试,于是不断的问“这么做真的管用么”。哪怕别人给了你肯定回答,还是会带着疑惑的表情徘徊不前,却不知时光早已流逝。
微博上有句话,迷茫的时候就读书。其实,迷茫的时候应该做的就是立刻行动起来,干有意义的事情,做着做着也就发现了目标。而坚持不懈也不过是策略加上重复。
第二章作者在强调了心智的重要性后讲如何开启心智。那什么是心智呢?心智主要包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三个方面的能力。而心智并不是生来天定,而是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即便现在你才看到这篇文章,醒悟的时间也不算太晚。
大脑是可以被控制的,有些人的大脑异常活跃,想干一件事却被其他事轻易吸引注意力,忙活一圈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获。
书中有一个观点,人会遗忘痛苦,而每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不同。这似乎是人类进化的有益产物,所以女人才能在生完一个孩子后义无反顾的去生二胎;遭遇巨大伤痛后,我们还可以顽强生活。可是,它也有副产品,那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临时抱佛脚抱了无数次还会抱,昨天立志减肥吃了火锅无限懊恼,今天又开开心心地去吃烤肉,记单词记一次忘一次。我们把这些看作痛苦的经历,以为会刻骨铭心,不成想,大脑本身的机制就是会快速地去遗忘这些痛苦。
所以,要么把这些痛苦尴尬记录下来时时回顾,要么就这些当成快乐的事。书中也有个例子,一位学生把考GRE的20000个单词看成是对未来年收入400000的投资,每记一个单词自己赚了20块。其实,减肥也是如此,与其痛苦地去节食、运动,不如想想瘦下来好看的衣服美美的照片和自信的人生。
还有一个观点是推迟满足感,也就是要有耐心。现在,急功近利是大多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尽快变现,所以“一招制敌”、“手到病除”、减肥药等才会有这么大的市场。然而,你每天健身、按部就班的安排工作,你会拥有好身材,也会从容不迫。
第三章讲的是如何通过管理自己来何时间做朋友。就像我们了解自己的朋友一样,要和时间做朋友,首先要增加自己对时间的感知。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录。每天睡前记录自己今天做了什么,用了多长时间。如果你的一天是充实的,那么对你而言就是鼓励,可以更好的计划明天,形成良性循环。碌碌无为的一天也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去,白纸黑字的记录起码会唤起羞耻心,让明天的你更好地把握时间。
其次就是计划,虽然计划不是必须的,但是重要的。列出你这一天要做的事,标明重要不重要。计划一旦实施,就不能终止。“我有更好的方法”是停止计划最好的借口。如果有其他想法,记录在新的计划上,回来继续完成现有的任务。而当你完成手头的任务,或许下次的计划也水到渠成。
关于计划的时间,作者提到,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十年甚至一年的规划执行力并不强。不如从一点一滴开始。哪怕一个星期的计划,实践起来也并不容易。
最重要的,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都注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