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不完整地看了二三十本想看的书、收藏了几十篇微信文章、记了几十页读书笔记或感悟、读了好几本关于学如何学习的书... ...但此刻的状态:“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极力搜刮脑海里的记忆的碎片,好不容易打捞起只言片语,却不是想要的那一块。”而上一次完整写出一篇文章距今也是好久了。浅显的阅读和毫无自我表达的训练,让我依照自己的思路组织一篇文章都困难无比。
以前的学习模式知识:需要这方面知识——筛选信息——进行阅读——阅读完成~ 感觉自己棒棒哒,完结撒花╰(*´︶`*)╯虽然看似完成了当初的需要,却没有解决切实的目的:没有完成知识的延续性,有用的信息只短暂存在脑海,没有实践或持续关注,几天后的认知水平又回到阅读前。
长期这样的劳作,收获的只有“寸草不生的脑子”和痛改前非的决心”。若持续下去,心智的发育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匹配不上这个年龄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学习能力、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处于弱智的阶段,一辈子活成抑郁的傻子。
学习的目的是服务现实,提升技能或修养都需要把学到的知识以自己的方式释放出来,即内化、输出的能力。
今天看成甲的文章,一个概念:什么是知识?“书本里的内容是知识,做的笔记是知识?。。。?”脑袋习惯性一片空白。“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恍然大悟又不知甚解。
具体一点:
1.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改变。今天看了“反思专题”的文章,对细节进行反思,要留意“跳跃性假设”这一容易疏忽的思维习惯。了解了“跳跃性假设”是“面对某种场景立刻产生结论,跳开理性思考”的思维过程(和蜥蜴脑的概念一致?标记再说)。以后我对自己反思时,就可以刻意留意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我的决定和后果产生什么影响,做出分析判断。我知道记住了“跳跃性思维”这个概念,并运用在日常反思中,对我的行动产生持续的影响。
2.知乎上的文章如何改变你的行动。看了科学发声的专题后,掌握发声理论,了解训练方法,对自己的发声进行训练,改变声音。
一个是在原有行动加以完善补充,一个是new行动。我对此总结是:内化输出——能被自己使用、对自己或别人产生价值的信息。内化就是理解信息,输出就是为己用、对行动产生影响。
想让自己摆脱以前的状态,让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再惨不忍睹,对生活起到帮助。能自控生活的节奏。
1.思维方式,或者说思维模型。凡事皆有套路,不要老是抓着幼儿园的把戏不放。
2.脑袋能当个真正的存储、思考的空间,让其为嘴皮子用上。不在处于“无聊”的状态,不想参与打哈哈、自己又无干货。
3.写作能力。思路情清晰的表达是很好的输出方式,也强化了对内化的要求。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嘛。也许几个星期后我就不用苦苦绞汁,对着思维导图发呆了。
这是第一篇简书,以后会有更多。
内化注重思考的过程,要在纸上的标记、问号出体现,自我解答。输出则要用文字表现内化的过程和展示可以运用的结果。对理解的进一步要求。根据目前学习情况,做以下打算:
1.对每次阅读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明确掌握情况。
2.对学习内容进行反馈,把别人交给我的实践后,以我的方式表达出。
1100字花了2h多。完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