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教学思考

一、教学亮点与有效策略

预习与结构化梳理,降低长文难度

针对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采用“预习+小标题梳理”模式。如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课堂上通过四个小标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等)快速定位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太空一日的时间线与核心事件。

聚焦“意外”事件,体会人物精神

抓住“意外”这一核心线索,通过分析杨利伟遇到的五次危机(共振、错觉、敲击声、舷窗裂纹、归途晃动)及应对心理(如“以为要牺牲”的痛苦仍坚持、“本末倒置”错觉中冷静适应),引导学生感受其坚韧、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爱国精神。例如,通过对比“神秘敲击声至今未解”的细节,深化对探索未知的敬畏。

多媒体与情境创设,增强体验感

视频(如神舟五号发射实录)、图片(太空场景、舷窗裂纹特写)等资源的运用,有效弥补学生对太空的陌生感。也可结合“航天精神”拓展,播放《非凡21小时》等纪录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时间分配失衡,学生参与受限

部分课堂因内容设计过多(如过度拓展航天知识、冗长的视频播放),导致核心环节(如学生提问、深入讨论“意外”心理)时间不足,甚至忽略学生对太空问题的现场解答。

学生主体地位弱化,提问深度不足

课堂仍以教师分析为主,未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自主提炼人物品质;提问设计偏表面(如“遇到了哪些意外?”),缺乏对“为何能坚持?”“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意义?”等深层问题的探讨。

三、改进方向

优化时间管理,聚焦核心目标

缩短视频播放时长,将重点放在“梳理意外事件—分析心理活动—提炼精神品质”的主线,预留10-15分钟用于学生提问与讨论。

强化学生主体,设计深度问题

采用“问题链”引导自主思考,例如:“杨利伟在‘本末倒置’错觉中如何调整?”“‘没看到长城’的结论体现了他怎样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推动学生从“感知内容”到“评价精神”的进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