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不管是处于从0到1 还是迭代阶段
交互方式都是服务于产品模式的
交互设计师们开学第一课就烂熟于心
设计是来解决问题的 而这个问题 就是来自于用户需求
我们的课本上也载着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那个《动机与个性》
最底层的需求俗称刚需 也就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要条件
普遍认识下 越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建立在底层需求被满足以后
不同的场景下 可以挖掘出不同的用户需求
在商业模式下 市场不会饱和 只有需求没被发觉
产品模式可以是划定交互模式的方式
如何理解呢?
在我看来,目前互联网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
各自交互却有明显的侧重
电商有阿里 京东 拼多多等等等
把这类用户的“购物”这一个需求看成是 底层需求----刚需
那么用户最高层的需求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各有侧重
根据这些用户的特点跟使用场景作出交互的区分 无疑是能大幅优化体验
阿里下面 天猫跟淘宝两个app在核心操作上的交互细节各有侧重
本文只是浅谈就不展开讲了 不管是1岁的新人还是5岁的senior UX去对比两个app估计能写几页
基于这两个同质产品却不同产品模式的APP 可以作出很好的交互设计区分来提升粘性
前段时间有旁听success in business这门课
简要的来说一个产品可能针对 A B C D E甚至更多的消费人群 需要投放 a b c等市场
目标人群既重合又相持不下 针对的市场需求又是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
这就跟手机里面同时存在 京东 淘宝 拼多多这样的用户类似
作为公司而言 如何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盈利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刚需
而解决 “自我 尊重 归属”
这些需求 是我们作为 产品设计师 或者是用户体验设计师 要考虑的事
满足了这些需求以后 用户才会被牢牢抓在手里
电商软件的本质都能解决购物这个需求
在用户进行不可逆的操作的时候 交互上就有差别
作为弹窗警告的优先级是高于底部动作栏的
很多0-1岁的交互设计可能关注在流程设计以及界面布局上
而不同的产品模式导致了淘宝跟京东的设计差异
虽然这种细节对用户来说可能感知不深 从交互设计本源来看
IOS设计规范给出的两个对话框代表了两个意思
弹窗更多的是询问用户 例如这个语气“确定想好了删除了吗?(你真的要走吗)”
底部动作更像是确认 例如这个语气“是不是要删除了?(想好了就删除这个商品了)”
底部确认是默认用户了解此项操作的不可逆性 倾向于用户做 “是”的选择
据我猜想 淘宝走的平台模式抽取的佣金 跟京东自营赚取的利润差导致了这个细节的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都说 逛淘宝(不买也看看),不说逛京东 而是上京东
这种产品模式导致的交互细节的差异容易被0岁的设计师忽略
对用户的操作流程上并没有影响 有的设计师也会认为 放在底部动作栏更顺手
那么更顺手的删掉商品 降低成交量吗? 手动狗头
微信的短视频bate已经运营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看数据似乎并没有威胁到字节跳动的流量
就快手跟抖音的例子来看产品模式下的交互差异
抖音跟快手属于同一集团字节跳动
基本上有快手号的用户也会同样有抖音
所以不存在 UGC对不同用户对影响
为什么存在抖音刷的停不下来 快手总是要自己更新呢?
这是源于产品模式的差异化
抖音侧重于短时间内获得大信息量 可以无限下滑刷新
而快手侧重于社群评论 下拉设计为评论区
这种交互设计的巨大差异直接能导致不同类人群在app上的停留时间
而互联网app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用户粘性 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包装
可以看成是更广面人群的投放来占有市场
这样的差异也导致了两个app不同的推荐算法
字节跳动的流氓算法就不多说了 懂的自然懂了
有些产品不是它的交互设计不好 而是它冥冥之中已经把用户给 “安排”了
有时候觉得xx产品不好用的时候 可能你只是符合产品设计的目标人群 但并不是最终要被我们转换的人
毕竟产品模式对交互模式的影响起了强制作用
从行为模型中能有效触发需要达到 A B C三个点
通过交互设计可以诱导用户完成这个行为
只有达到动机 能力 场景 才能触发这个行为
就像抖音这个碎片化植入的场景,低成本的交互,就十分简单“上瘾”
动作分解:
抖音:动作:刷(低成本交互),获得:信息(精神需求),从而导致重复行为(上瘾)
对于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产品模式下不只是交互层面的差异,还有程序层面算法的不同,视觉只是呈现交互的外壳,本质上还是基于产品本身定位以及商业模式。从4月开始打算整理最近几年项目中的一些碎片知识,“要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那就一群人走”。文章不严谨之处大佬轻拍,谢谢~
本文由 @逸浪 于2017年入行产品,曾任职PM,后投身于PD UX 原创发布于简书,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Baidu,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