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1960——惊险和暖心
父亲于1941年出生,六零年刚刚19岁。爷爷在他七岁时离世,孤儿寡母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奶奶不得不撇下两个儿子,只身一人到南乡(驻马店、遂平)讨饭。
奶奶离家有半个月了,父亲在家照看着年幼的叔叔。哥俩实在没东西吃了,父亲就去找奶奶。父亲读过书,边走边打听,很快找到了奶奶。奶奶当时已经讨到一些熟红薯,她把这些切片晒成干儿,给父亲包成一个包裹。临行前,奶奶又脱下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外套,和人家多换了几斤红薯干。父亲看了心里五味杂陈。
父亲背上包裹踏上返乡之路,在经过一条河时,需要乘一只简易船过去。登船时,手要抓住头上横拉的一道铁丝,然后脚用力登下岸才能上船。当时正遇上本地一群人下班,一个年轻人一拉跑用力跳上船,船借助外力一下子就离岸了,让正在登船的父亲悬在半空里,一只脚已经掉进水里,背上的包袱一角也触到了水,河水深达四五米,掉进去后果不看设想!
危急关头,岸上一位背着锄头的老人把锄头伸过去,拉了父亲一把,父亲才没被水冲走。父亲一上岸,回顾刚才场景,非常后怕。他若是掉进河里被水冲走,奶奶身在异乡,叔叔自己在家,一家三口真是各处一方,生死未知,那是多么凄惨的事情啊!父亲想到此处,吓得腿肚子抽筋,再也站不起来!他毕竟只有19岁。
后来他把注意力转到别处,望望远方碧绿的原野,看看驻军部队的操练,心里不在想那件事,他才渐渐缓过劲来。接着乘车到达薛店。
薛店离家还有四十里路,没有车,只有步行。当时天色已晚,父亲寻思着找个地方歇一晚上,次日一早赶路。可是,人生地不熟的,找谁去?
正犹豫不决之际,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大哥走过来,问到:“小兄弟,你这是干啥?”父亲道出原委,他哈哈一笑,说:“跟我走吧,我是本地市场交易员,我妈一辈子最爱行好,有吃有住!”父亲半信半疑地跟着他走,到他家里一看,他母亲果然慈眉善目,听儿子一番耳语后,立马给父亲做了一大碗热腾腾的面条。父亲多长时间没吃过饱饭了?更别说喝面条,那简直是奢侈!那碗面条胜过任何一顿美味佳肴!父亲狼吞虎咽,一碗面顷刻见底。老太太看得既欣慰又心酸,忙问父亲是否再来一碗,父亲摇头,他不忍心再麻烦老人家。那晚,父亲被安排在他们家的牲口屋,父亲说第二天起来就走。那位大哥一听,劝父亲别急,吃过早饭再动身!父亲明白不能再劳烦素不相识的一家人。
不料,次日清晨,父亲还没起床,这位大哥就喊父亲吃饭。原来他为了让父亲能吃早饭,提前交代他母亲早点起床。吃过饭,这位大哥又背着父亲的包裹送了一程,临别,他对父亲说:“小兄弟,我娘在你包里装了几个馍,你小心点!”父亲接过包裹,果然比昨天重了一些。他内心忽地一热,古人云:人有时给一斗也不稀罕,人没有时给一口那才叫雪中送炭!父亲千恩万谢地走了,到家之后,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果真,里面用一个陈旧但干净的馍布包了十多个窝头。久未沾面食的叔叔趴上闻了又闻,这是他们这辈子吃得最香的窝窝头了!
这位大哥一直住在父亲的心里。父亲今年八十岁了,每讲起这件事,都会声音颤抖,喉头发紧。这个名叫“清泉”的大哥,他们一家人的善良和热情,让父亲无法忘怀。父亲去找过,可是世事变迁,物非昨,人非过,怎么打听都有没有找到。言语中充满无限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