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课85/365
我在2021年8月30日写过一篇文章《自律为何如此稀缺》,在文章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话:
一提到自律,很容易就让大家把自律与日复一日的做一些高难度的事挂钩,比如说每天早上5点起床,每天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每天写1000字,每天跑步5公里......,又或者把自律跟每天在固定时间持续重复的做一些枯燥无趣的事链接在一起,生活过得就是一份任务清单。
自律就是自虐,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每天睡到自然醒不好吗?做好自己的工作后,吃吃喝喝玩玩不好吗?非得把自己整得好像个苦行僧似的,有啥意思呢?
自律就是自虐?其实这是对自律的认知误区,你眼里看到的自律感受只是你想象出来的,而你不知道的是那些行动的真正执行者丝毫不认为受虐,相反他们觉得很享受。
为什么我会说真正的自律者其实都是觉得很享受的呢?因为自律说到最后就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们从来到这个社会,就会面临各种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任何一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体中,必定会有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一个人是否能在这些规则下自我约束,这个是一个对外的自律表现,在这种前提下自律是一种规则感,这种自律能决定我们是否能成为一个遵守团队规则的人,也会影响着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和信赖程度。
而当我们一个人时,我们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工作、学习习惯,这些则是自我管理的自律表现,在这个时候自律则是一种自我审视的审美观,关系到一个人的认知、修养和习惯。这种自律能决定我们是否能够拥有有规律且高品质的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有可能看到三种不同的人,一种是对外能做到自律,这种人能谨小慎微的遵守各种外界的要求,不管在哪都尽量不触犯各种规则,防止犯错。但是在个人的生活、学习上却是一个放松的状态,不会有很严格的要求。这种叫外紧内松,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他们害怕触犯规则带来的后果,所以这些人也往往是被管理的人。
第二种人则是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自我要求上有很高的标准,但是面对外界的规则,他们则有着自己的看法,合理的他们会尊重,不合理的则会去打破或者重塑,或者置之不理。这种人大多是有自信的,但也是偏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能管理好自己,对外界则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不会轻易被规则束缚,而良好的自我管理则是他们向外界昭示自我的一面旗帜。
最后一种则是对外尊重,对内自控的。他们对环境中存在的规则有明显的感知力,且会主动去了解并配合;对自身的言行也有着很好的掌控力,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要求,且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匹配。这种人既能明白和遵守规则带来的秩序感,也能享受自律带来的成就感,不需要证明什么,也不需要害怕什么,算是言行一致,内外统合的楷模,也算是真正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