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速度,我的阅读速度一直不稳定。为什么呢?这是由小时候的阅读环境造成的。
小时候没有上学之前,母亲一点也不反对我们阅读。那时候的我们,手里没有什么零花钱,就靠着平时积攒点废铁、酒瓶之类的废品卖点零花钱,或从帮母亲买针头线脑的剩下零钱里要个一分两分攒着,用来买小儿书或租小儿书书。那时不识字,就靠着认真细品画面来猜内容,所以阅读很慢,很享受。
等上学后,母亲就剥夺了我们阅读课外书的权力。只允许我们读课本书,为了不让母亲发现,所以每次阅读都是夹在课本书上,快速的抢时间,早点阅读完,就少一分被母亲抓到的危险,就是那时又练就了快速阅读的习惯。
等到考上学,离开母亲身边,有了时间和阅读自由,拿到书,就开始细嚼慢咽,尤其是诗歌散文,那简直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咀嚼,一句话一句话理解、幻想文字表达出来的意境画面。阅读速度开始慢了下来。
但是阅读小说时,一章一章急着想知道下面的故事情节,所以就会阅读的很快。我记得阅读《平凡的世界时》,一本厚厚的小字书,白天上班,晚上熬夜阅读,只用了四天三夜就阅读完毕,晚上夜深人静,同舍友都进入梦乡,唯有我用手电筒微弱的光照着,边读边流泪,直至天微量,就悄悄的合上书,睡一会儿。
所以,阅读速度于我而言,可快可慢,根据不同的书籍类目和自己的当时状态。
阅读著名有书推广人李炯炎老师的《学会阅读》,他讲了阅读速度真的不是一成不变。他根据阅读书籍和阅读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他把不同的阅读速度分为两种,精读和速读。
适合精读的书有三类:
一、精神享受。如我年轻时喜欢的诗歌散文,这类书,享受文字里描绘的画面或传递出的意境和韵味,适合精读,若速度一目十行的囫囵吞枣,就体会不到文字表达的意象或哲思。
二、经典作品。阅读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容或者比较传统的经典名著,就需要细细品味,慢嚼细咽,理会其中的结果或背后逻辑。
这类书籍是被时间检验过的,精细研读这类经典著作,会得到心灵上的引领或思维方式的改变。
例如我读《红楼梦》,小时候读的时候,喜欢里面的优美诗句,而大了后,就能读懂里面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人物故事背后的关连,以及整部小说散发出来的忧郁气质。
三、想在某个专业领域做学问。当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权威。那就要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以及关连领域内容,以扩充知识结构体系。
而适合快速阅读的书籍也分三种状态:
一、带着目的和问题的查阅式阅读。如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就是为了查找帮自己解决心情抑郁的内容,那就可以阅读目录,翻找相应的内容快速阅读,帮助解决当下的问题。
二、当你想要快速了解新领域时。当我们想要快速了解一个崭新领域,就会大量阅读此同类书籍。书单多,只能泛读,筛选最重要内容,利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我阅读个人成长心理学书。会买同书名的不同作者的书阅读,逐步筛选最适合自己的书,便于后面再精度,吃透,帮自己解决问题。
三、当阅读自己熟悉领域的新书或工具书。我们熟悉的专业领域,出来新书,因为专业内熟于心,对新书也容易理解,快速阅读,就可以找到重点或理解书本要义,可以速读。工具类书籍长读的同类书,也比较易理解,用速读法没问题。
最后李炯炎老师讲了两种快速阅读的方法,我认为很好用。双目法和画笔法。自己这么多年一直使用的就是画笔法。
这次尝试双目法,通过刻意练习,应该能改掉自己潜意识里,不断想要去逐字逐句去理解的念头。这个念头,经常会在没有高度紧张的时候,被慢习惯拉跑了,锻炼双目法,重心放在下一行上,笼统的去看内容,集中精神找重点,感觉不错的方法,明天就实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