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就是指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认真,反复研磨与体会书中的旨趣。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读书为什么要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须是虚心方得”,“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指出读书要在虚心静虑、沉潜玩索、认真研磨的情况下,才能使“胸中有所得”,“见得道理明”。
怎样做到虚心涵泳?朱熹提出五条意见。
第一,读书不要先立说。他认为,如果先有一个看法或框框,那就不可能领会书中的真意。朱熹批评了当时某些学者读书时主观揣测、先立己说的不良学风,指出:“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
第二,读书不得有自足心。朱熹认为读书有“骄”与“吝”两大忌,“骄吝是挟其所有,以夸其所无。挟其所有是吝,夸其所无是骄”。既反对自满自足,装腔作势,盛气凌人;又反对自以为是,垄断知识,不示以人。
第三,读书不能穿凿附会。朱熹批评当时的学者将圣贤言语用来支撑学者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种胡乱附会的读书方法只能使人误入歧途,毫无进步。
第四,读书不可先责效。朱熹说:“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不应主观地确定要求和应达到的效果。
第五,读书不应心粗性急。朱熹说:“读书须痛下功夫,须要细看,心粗性急,终不济事。”
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把读书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等结合起来。朱熹说:“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认为读书不能只是“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也不能满足于表面字义的知晓,而应将书中的道理反复体验,究其深义。
读书怎样进行切己体察?朱熹提出了三点颇有价值的主张。
一是自求自得。朱熹认为,读书不能依靠别人,“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师友的作用主要是在读书开始时,指出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告一段落时,指出理解得是否正确。“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读书真正要有收获,还是需要自己践履,“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
二是着身体认。朱熹反对仅仅“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的读书方法,他深有感触地说:“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认为读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于操存践履之实”,才能够“心静理明,渐见意味”;只有在求通文意的同时,努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使读书的针对性更强。
三是自信不疑。朱熹说:“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认为读书治学应该反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态度,否则就会成为可怜的应声虫,一无所成。
著紧用力
著紧用力,就是指读书要有顽强不懈的意志,抖擞精神,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朱熹曾描述过著紧用力的境界:“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读书怎么样著紧用力?朱熹有一段颇有心理学意义的说明:“读书,须是知贯通处。……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因此,他鼓励人们埋头读书,要求人们不要瞻前顾后,怕这畏那,犹豫彷徨。
朱熹认为,不论人的素质如何,学习都要下苦功夫。根基浅、起步迟、性格迟钝、记忆力差等,都不能成为读书学习的借口和拦路虎。只有“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
著紧用力,还要求人们以“刚毅果决”的精神读书,反对疲疲沓沓、松松垮垮、心猿意马的读书态度。朱熹说:“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主张读书时应保持兴奋紧张的状态,以全副身心、全部精力投入,“使饥忘食,渴忘饮”,做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步步落实,一往直前。
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就是指读书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方无事时,敬于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时不存。”
朱熹把“敬”看作“守门户之人”,与现代心理学把注意作为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的一切智力活动,都必须在“居敬”(注意)的参与下才能顺利而有效地发生、发展和形成。朱熹所说的“志”同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志向、动机也有相似之处。朱熹认为居敬是纲,持志是本,在整个读书治学的活动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这是颇有见地的。
朱熹认为,居敬持志与佛教禅宗的“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不同,它是身心收敛,念念在此,“耸起精神,竖起筋骨”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居敬持志,关键是立志要大,要“高出事物之表”,要“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居敬要诚,要“常存于事物之中”。在朱熹看来,居敬是持志的前提条件,“虽能立志,苟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泛然而无主,悠悠终日,亦只是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