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通常是两种东西:批评和空洞的鼓励。前者属于“雪上加霜”,后者则只是“喊加油”而已。
只是原则性指导。
缺乏研究氛围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
情感因素非常重要。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我从哪个角度出发,而是我结合案例的具体分析是否有道理,是否能解决问题。
但是规律不等于“定法”。
分析教师的思维方式,至于具体做法,我从来不谈模式,我一般做多种假设,但更强调的反而是:找出“这一个”的特殊性,加以解决。这才是近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无论是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
上升感和新鲜感都是生命力的表现,但二者有所不同,新鲜感是过去没有过的感觉,上升感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感觉。
教师阳光,才能使学生阳光。
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教育,本该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境界。
过分的外部激励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害。孩子可持续发展最需要的是内在动机。
什么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意味着我们为了快乐做某事,而不是为了我们能获得什么或完成其他人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
缺乏内在动机是我们教育的巨大失败,这是我们人才缺乏创造性的基本原因之一。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如何能够把学生带进知识的乐园,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一门课,喜欢上学。
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负强化。
这孩子需要的是具体的、朋友式的“支招”,而不是居高临下、空洞的说教。
给个棒槌就当针。
孩子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难道他们就没有估计到,还可能是一种发泄,或者只是反映了孩子的某一侧面、某一时刻的想法吗?
强调外部干预,有可能削弱个人的道德内化过程,助长道德表演。
理性的道德思维教育是我们德育的盲区。
自律道德。
我们从小没有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有两个方向:一是厘清作者的思想系统,一是侧重自己的感悟。
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问题
复合型的人才。
跨学科的合作教学
有更广的知识背景和学识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跟随他们,而是为了最终超越他们。
第三部分: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