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后去公园遛弯,在街口看到有个卖鸡毛掸子的人。
开始,我没在意,走过去有二十米了,忽然,想到可以写点东西的。就转身,往回走几步,拍了上面这张图片。不是很清晰,因为,我怕那摊主回头看见,那多不礼貌呢?
我是看到这鸡毛掸子想起了一点旧事——
我小的时候就看到家里有这物件儿。只是那竿还要更长,可能是扫棚顶或立柜顶上用的吧?那竿都是实心的竹子做的,有点晃,但是很结实,不折。插在靠北墙的箱柜(也叫地柜)上的掸瓶里。掸瓶半米多高,多为青花瓷,大肚子小细脖儿。里面可以装各种剩余的衣服扣子或零散的铜钱。也有人往里丢个针头螺丝钉,火柴盒什么的小物件。
我记得,我姥家的掸瓶被“穷人”在“批斗”中给瓜分了。
我爸就自制了一个掸子座。用一块东北的大黄泥摔摔打打成一个米斗样的梯形立方体。顶端用树枝插出一个足够深度的洞。然后,拿到外面阴干。再在外面贴上在废弃年画上剪下来的各种有趣的图案,往柜子上一放,插上鸡毛掸子,也是很配套很好看的摆件儿呢!
当然,像我爸这么手巧的人,鸡毛掸子也是要自己做的。
做这东西的难点首先是原料来源不好弄。东北是不出产竹子的,我也不知道大人是从哪里弄到的竹竿。我家的那个不知道传了多少年,被磨的光滑油亮了,像被盘出了釉色一样。
再就是鸡毛,那可是要严格到每一根都要合格的。通常是,过年过节,杀鸡之后,立刻就要拔毛的,做掸子的鸡毛大多取自公鸡的脖颈部分。一个掸子大概要用十几只鸡的羽毛。所有,往往要等上好几年,才能攒够做一个掸子的羽毛。
那时候,我也特别的好奇,觉得好玩,也去拔毛,往往会得到家长的正告:别胡乱的拔,要有次序,一根一根的拔,然后按大小整齐的排好,且不同颜色不能放混了。然后,包好,等待足够多的时候,根据制作者的设计挑选可以使用的羽毛,但前提是,每一片羽毛都要完整,不折断不缺失。
我爸制作的时候是极认真的,要一气呵成,几乎要用上一天的时间,才能把每一片他选中的羽毛或捆或粘的安置在它最好的位置上。
而最顶端,一定要用一圈公鸡尾巴上的最长的羽毛做装饰,彰显大气和壮观!
其实,费了很多努力做成的鸡毛掸子有多大用处呢?我不太知道,妈妈掸灰的时候多半我在玩呢。
但是,对那玩意我是敬而远之的,因为,我淘气的时候,没少挨那东西打在屁股上,很疼!
现在的家庭很少能看到有那东西了。
我佩服这位做鸡毛掸子的老哥,还继承和保留了这一份传统的手工技艺。
我们民间的东西,也是民族的东西吧,应该传承下去,不仅仅在文字里。
如果,鸡毛掸子还能有一份祝福的寓意,我希望,看到我文字的人会腾达和吉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