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问我,你走过了三十多个城市,得到了什么。说实话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就像是在满足某种匮乏一样,在很多个城市匆匆来匆匆走。起初会流连于大街小巷,看看风土人情看看不同建筑,到后来尽是不走心的蜻蜓点水一般掠过。听到那个问题的时候心里一愣,却是想了很多天。从一开始对世界充满期待,迫不及待的冲向繁华大都市到今日退居一偏远小城安静度日,似乎已经坦然,这个过程我经历了什么。而后在某天某个时刻突然恍然,我收获的并非每个城市的地貌历史等知识的积累,也不是自然风景在心灵的愉悦,却是在满足心里的某种体验,就是对这个世界在空间上无限延伸的满足。因为我曾经深深的匮乏。而今日的平静也因这种匮乏的满足。
老人们常说,到了一定岁数是追求心灵上的平静,我曾经不明白,这种平静如何靠年龄的增长得到,而此刻才懂得,真正的平静一定是把生命的每个面向活到极致后才有的。当你看过繁华,经历过低谷,在最大的得到和最多的失去后,才会窥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在欲念面前心静如水。这种平静能够包容下面所有的暗流涌动,而不是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我记得小时候长的棱角分明,每每玩过家家都是扮演男孩的角色,那时也没有小男孩喜欢我,曾经美貌是我最大的渴求。那时候亲戚总安慰我说,太好看的小女孩命不好。可是我心里依然忿忿。直到女大十八变,某一日突然被很多的异性整天捧着的时候,在我内心的虚荣全部满足的时候,才发现此刻竟难以找到一颗真实的心,一颗略过我的容颜而只在乎我灵魂的心。那时候我开始不快乐,开始伪装,逃避,开始反思外貌真正能给予我的东西,开始理解硬币的一体两面。而今日,接近大婶年龄的我,仍会注意外貌,却不再刻意,也不再去羡慕嫉妒周围的美丽。金钱、爱情莫非如此。
人很难对抗内心的匮乏,这不是说教可以对抗的东西。愈抗拒,你会愈强烈的想不择手段的得到,而且你会把这种匮乏投射到你周围的世界。儿时家里经济不富足,除了三岁时妈妈给我买的一个皮娃娃外再没给我买过布偶。你们或许很难体会一个软绵绵的布偶对一个没有兄弟姐没有小伙伴陪伴的小女孩的意义,那就是童年全部的幸福。这种匮乏一直留在意识里,我不停的把家里所有妈妈穿破的衣服、用破的毛巾做了一个又一个布偶,待到工作后走到哪里就把硕大的布熊带到哪里。等有了宝宝后,又给她买了很多布偶,甚至在她玩腻了布偶,把它们弃之角落时我心里会有深深的失落。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是在不停的满足那个小小的自己,我从布偶身上并非要得到陪伴感或是舒适感,我要的只是潜意识里安抚儿时的我,我是有布偶的,无需艳羡他人。这个意识被我看到的时候,我不再对店里新出的布偶有购买的疯狂了。所以,在你极力去满足自己匮乏的时候要记得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否则你会一直迷失在满足这种匮乏的追求中。就像一些人疯狂的赚钱,累到为了赚钱付出了健康、家庭、快乐等等代价,其实是迷失在了这种追求中,忘记了停下脚看一看,内心的匮乏其实已经不再。
长大后慢慢的学了佛,经书里讲要慷慨的布施,不求功德。这些年也断断续续助印经书,在供养,可是每个施舍后我总在暗暗想能有怎样的功德。我一直认为是自己太贪,也一直愧疚于自己的计较,可是现在才发现,真正不计较只有在自己足够富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那是意识上的富足。就如同你施舍给乞丐的一块钱,在你的意识里,你的财富远远大于一块钱,这一块钱的施舍不会引起你任何的匮乏感,所以你自然会不经过任何思想斗争的给乞丐投递一块钱,而不去想你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在付出前先好好的体验和享受得到吧,当你的内心空洞补足的时候,付出是自然的事。
再后来踏入体制内,开始朝九晚五。遇到一些年轻人抱怨未经历过世界的精彩便被体制束缚。曾经我也劝说他们,体制外的风雨不是他们想象的简单,远没有体制内的安稳舒适,可是现在我发现我错了,对一个尚未体验过世界的年轻人说平淡是真,没有任何说服力,也根本无法平息他内心的骚动。就像对一个出生的婴儿,若因为惧怕他受到外面世界的危险就不让他去感知探索这个世界,要么就是有一日他疯狂的冲向这个世界对所有的风险视而不见,要么就是被永远的扼杀生命的活力,活的唯唯诺诺,没有自我。
所以现在我不再对别人讲,只追求物欲的满足是不对的,一个没有体验过挥金如土,穷奢极欲感觉的人没法真正深入到精神层面的探索上。当然这种体验的极致并非是绝对化的数据,而是尽你生命的全部能满足的一个高度。就像并非非要赚到盖茨那么多的钱才叫金钱的满足,并非非要爱到舍弃生命才叫爱的珍贵。你一定要尽你的全部力量去感知这个世界,去扩张你的能量,去创造去征服,去坦然接受所有的馈赠,然后再谈回归平静,再谈给予,再谈施舍。
愿我们都能活出生命全部的力量,去经历极致的体验,而后窥到生命的本来面目,淡定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