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通常指那些见风使舵之人,没有原则性,被人所唾弃。但仅从讲话艺术上看,也不是绝对没有可取之处。比如我们和人交流,我们在坚持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要讲究说话技巧。当您说的话很有道理,对方却不听进去时,您的沟通就是无效沟通。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比如先跟后带法,既先认同对方的可取之处,再说出自己的观点,对方就容易接受您的观点了。再比如批评方式,用汉堡法,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对方就容易接受了。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沟通模式。
前几天发生了一起事故,因赔付问题,死者家属今天到我们单位来上访。他们在我们单位不走,给我们施加压力,跟他讲道理根本讲不通。我和他们沟通时,站在他们的角度,同理他们的感受,同时告诉他,如果这样下去,家里这些人因悲伤、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再在我们单位靠着,一旦生病怎么办?这句话讲到他们心里去了。最后他们商量着回宾馆去了,下午派几个年轻力壮的过来继续施加压力。由此感想到,有时讲道理没有用,你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到对方的得失,才有可能打动对方。这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相通之处,只要有利于我们沟通的,且不违背做人原则的,我们可以拿来用之。
附件:
要说人话,不说鬼话!
文 | 李克富
看了我涂鸦的《禅门无“你”》(2月17日),就称呼时用“你”还是“您”,我与一个学员有如下对话。
他:用“您”还是“你”称呼对方,是不是不该由我们称呼的一方决定?
我:此话怎讲?
他:如果对方喜欢听“你”,我们就不该用“您”称呼啊!
我:在没有称呼之前,您怎么知道对方喜欢“你”还是“您”呢?
他:先尝试一下。
我:用“您”尝试呢?还是用“你”?
他:当然用“您”了。
我:如果您觉得对方不愿意听“您”怎么办呢?
他:赶紧改口称“你”啊!您不是教我们要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我:(惊讶。)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他:课堂上啊。
我:课堂上讲的,都是让大家运用到心理咨询过程中。这样的话能够在生活当中运用吗?
他:(沉默。)我明白了,老师!
我不知道他明白了什么,但通过这段对话我明白了他对我的曲解,而这种曲解无论对我、对他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心理咨询师讲“看”人——心理(状态)诊断,我习惯于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不正常和心理死亡四种,给出的应对策略是:
对处于心理健康状态者讲道理即采用教育的方法,道理只能讲给那些心理健康的人听——哪怕是逆耳的忠言,心理健康的人也会从谏如流。
心理不健康的人是不会听别人讲道理的,或者说即使听了也做不到。此时采用的心理学方法是把“讲道理”变为“提问题”,亦即采用角色互换——咨询师会充分利用“好为人师”的人性弱点,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以请教的口吻向求助者提问。
通过提问促成求助者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和杀手锏。
面对心理不正常的求助者,顺着说几乎是唯一的办法。千万不要给一个不正常的人讲道理或提问题,否则就难逃悲剧,我们的确该从那些吃了眼前亏的“好汉”们身上吸取教益。
对于那些心理处于死亡状态——偏执而不能改变的人,除了闭口不言,实在也没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了。
以上四种应对策略就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曾反复强调,咨询师需要训练的不是说“人话”或“鬼话”,而是首先判断彼时与你交流者的心理状态是“人”还是“鬼”。
可,如果您问我:生活中可不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我一定会回答:不可以!
我还会说:做人得讲原则,不能随波逐流、见风使舵。
尽管我也会说“人话”或“鬼话”,但是我从内心中敬佩那些“只说人话、不说鬼话”的人,而对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不屑一顾,甚至深恶痛绝。
(注意:把用于心理咨询室内的知识和技术不加选择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机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