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篇职业生涯的初次分析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最忠告的一句话是:
您今天大部分作为决策依据的利益成本,在将来牛逼的你面前,屁都不是。
每一步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会为未来的自己创造更好的选择可能性。
从第四家公司开始,我待的都是创业公司。创业公司九死一生,虽然最终成绩不佳,但无怨无悔,并且很感恩这些公司给我的舞台。
2007年03月——2008年05月 入职A公司,坐标:沈阳
入职前提条件:
- 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 初出茅庐,眼界有限
- 被入职意向书背后的几千还是一万块钱束缚,不敢违约
入职决策依据:
- A公司当时的规模很大,被誉为软件界的黄埔军校
- 我自己肯定能在这个环境里面学习到东西
离职原因:
- 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EXCEL表格,完全没有编码的工作。
- 在A公司未能学习到自己想学习的内容。
怎么才能更好?
- 打开眼界,了解更多公司信息,了解更多技术信息。
- 眼前的蝇头小利永远不能成为决策依据。站在现在看1万块钱,真的不算什么。
2008年05月——2009年05月 入职B公司,坐标:南京
前提条件:
- 技术能力极差,在A公司没有学习到太多的技术。
- 能力差、找工作很困难、身上没有钱、饿得只剩皮包骨头,需要尽快找一家公司,让自己养活自己,活下去。
入职决策依据:
- 尽快活下去
离职原因:
- 公司文化很糟糕
- 学习到足够的技能后,公司发展前景并不好且没有牛人、没有好的技术氛围、未来成长空间有限。
怎么才能更好?
- 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了解更多的公司,最低手上有多个OFFER。
- 打开眼界,去更大的城市寻找机会。
- 没有设立更长远的目标,在找一家技术牛逼的公司这件事情上,做的并不彻底和果断。同时没有支撑自己做出更好决策的思维能力。
2009年05月——2010年10月 入职C公司,坐标:南京
前提条件:
- 目标很明确:有规模的公司,公司有牛人,公司技术氛围好,公司未来有发展,能够待5年。
- 被技术总监谦虚的态度及技术能力吸引
- 被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的为人吸引
- 公司足够大,国电背景,也很稳定,牛人也足够多。仔细询问了公司3年、5年的人力资源情况,也很满意。
入职决策依据:
- 公司稳定、背景好、牛人也多
- 我自己肯定能在这个环境里面学习到东西
离职原因:
- 公司后台背景出现问题
- 公司发展前景不理想
- 公司整体氛围持续恶化
怎么才能更好?
- 公司的选择方面在当时可能较难做到更好
- 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拿到多个优秀公司的OFFER
- 需要更优秀的眼界、决策思维模型、评估公司的能力
- 就职过程中学习更有目标、更有方法、更深入和持续
2010年10月——2015年03月 入职D公司,坐标:上海
前提条件:
- 在D公司外聘做过一段时间,学习到很多,对公司很熟悉,也很喜欢
- 薪资有了大幅的提升
- 还是C公司那个技术总监,可以跟着他学到很多知识
入职决策依据:
- 薪资提升
- 我自己肯定能在这个环境里面学习到东西
离职原因:
- 公司发展前景不理想
- 自我发展存在天花板
怎么才能更好?
- 这次选择本身水到渠成。创业公司,很难判断公司未来发展会如何。当时一切都很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融资成功。但,就是死掉了。
- 就职过程中学习更有目标、更有方法、更深入和持续
- 多读书,阅读优秀的人的文字,因为依靠周围的人去成长是最狭隘的
- 基于3,就不期望获得更好的职业规划方面的指点,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了最好的5年,未能获得较好的回报,加上因为上海买房政策(要结婚,当时的自己不满足),在上海安家立命变得越来越身不由己。
2015年03月——2016年08月 入职E公司,坐标:长沙
前提条件:
- 上海因为没结婚,没能早点买房,生活压力开始变大,对父母的情感羁绊,选择回武汉
- 好朋友介绍公司情况,的确公司发展前景乐观,且是创业公司,很感兴趣
- 长沙生活成本和武汉相当,而公司未来又前景乐观
- 离武汉近,能缓解和父母的感情羁绊
入职决策依据:
- 一起创业,一起打造未来
- 我自己肯定能在这个环境里面学习到东西
- 我自己肯定能够在这里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带来价值,一展身手
离职原因:
- 公司发展前景不理想
- 生活压力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大
- 了解自己对未来有高风险的事项,自己的承受能力有限,在公司很难继续
- 了解自己对父母有很深的心理羁绊
- 当时想再次回武汉
怎么才能更好?
- D公司领导告诉我入职E之前再次三思,他协助我分析,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且目前没做到前三,公司未来的成长会很有限。
- 更好思维决策模型、公司分析决策模型。
- 在面临恐慌的时候,学习依然应该更有目标、更有方法、更深入和持续
- 更好的思考情感的羁绊,更好的解决情感羁绊
- 仔细思考领导们的建议,他们一般会拥有更好的决策思维模型。事实证明两位智龙领导对我的建议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2016年11月——2017年05月 入职F公司,坐标:杭州
前提条件:
- 慢慢解决了情感羁绊
- 杭州有互联网的一块招牌,未来发展会很好,且中国城市规模化效应会越来越明显,杭州拥有成为一线城市的潜质
- 在杭州安家的经济能力具备
- 和D公司的领导沟通后,他建议我安身杭州
- 杭州尽快找到一个公司立身
- 努力学习技术进入阿里巴巴这类大公司积累经验
入职决策依据:
- 车后市场是互联网最后一块蛋糕,很好的创业方向,公司也B轮了,会有成功的可能
- 我自己肯定能在这个环境里面学习到东西
- 我自己肯定能够在这里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带来价值,一展身手
离职原因:
- 公司倒闭
- 价值观不和,未继续跟随其创办的新公司
怎么才能更好?
- 给予自己更长的入职选择时间
- 形成更好的决策思维模型、更好的公司评估模型
- 学习更有目标、更有方法、更深入和持续
综上,问题所在:
- 眼界不够
- 思维模型糟糕
- 未能设定更长远目标,并在长远目标方向上持续积累、学习,并依据长远目标进行决策分析
- 急功近利,为了蝇头小利而失了大局,每次选择不能给自己更充足的时间
- 未能给予自己更多选择,并进行充分的评估分析
- 对自己的心理诉求没有正确的理解
- 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估
解决方案:
- 持续开阔眼界、优化升级思维决策模型。好的决策将事半功倍。 引入必要的第三方协助自己决策思考。
- 设定长远目标,基于长远目标持续学习、深入学习,并打造核心竞争力。
- 不脱离自我心理方面的诉求、心理承受能力而凭空决策。PS:可难就难在,在没有经历之前,总不能深刻的理解心理诉求和有效的评估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只能事后总结分析了。
结束语:虽然一路走来,磕磕碰碰,目前在事业方面的状态并不理想,但今天的我,因为过往持续的学习、实践、反思,能够为未来的自己做出更优秀的决策,并且今天的我也会为未来的自己更加务实的践行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