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给我讲了一件事情,大致如下:朋友让她放学帮忙接孩子,周五路上堵,来回估计要将近两个小时,况且这几天下雪,她自己都准备打车去接自己的孩子,两个孩子还不是同一所学校,而且距离很远……她拒绝了,朋友立马把她拉黑了!
她问我,我做错了么?这个朋友三天两头让我帮忙接孩子,跟我要面膜,借衣服,各种借,借走了还各种批判,因为一次拒绝,竟然拉黑了我!
我说没错啊,你推掉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她也没错啊,即便一次拒绝,她都觉得你不够朋友不帮忙,所以拉黑了你。总的来说,你们就不是一路的人,这算一个了结,从此可以不用往来。
其实,这类事情真不用纠结,当然我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估计一样,我也会怀疑自己怀疑人生,甚至怀疑我整个人的各种观。但是这也排除不了我对这个朋友的不认可。这种人,估计给她帮再多的忙,她反而越会觉得理所当然,稍微一次不顺意,就会奋起反击,仿佛别人欠了她天大的债。这种人,趁早分了也罢。
朋友真的是分类的。
最浅显的,点头之交,颔首迎笑,擦肩而过之后,平时都不会想起这个人,有事扒拉十八遍通讯录,都不会把目光停留在他的名字上。(互留通讯录后,忘记这个人存在的不在此列,应该说都不能称为朋友)。
其次,一方索取,一方贡献。可能基于能力、条件、信息的不对等,一方经常会去寻求帮助,另一方也会爽快的给予帮助,提供帮助的一方偶尔一次无法满足对方,对方就会有种被抛弃的自卑感与愤怒心,随之,他本人也开始怀疑自己。索取的一方是不会考虑对方的难处的,毕竟可以获得帮助已经习以为常了。这种关系可以持续维持很久,但是破灭也就在那一瞬间。
最好的一种,是默契,平时并不联系,想起来了一个电话一条信息,都能从心底感受到亲近。联系不是因为有事,是我想起你了。我说我要回去了,你说我去接你吧,接的人自觉自愿,被接的人充满感激但早有预感。偶尔问声好,偶尔谈谈心,不必刻意隐瞒什么,聊的心情舒畅,这样子的朋友其实寥寥无几,即便平时看着交友交的风生水起。
人生很长,会遇到很多人可以称作朋友;人生很短,珍惜那些默契的、相处愉快的朋友;人生很长,会有很多人擦肩而过;人生很短,没必要为了失之交臂的朋友遗憾。相处是缘分,但是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互契合,能轻松、愉快、不费力的相处,或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朋友,正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