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儿今天想和大家谈谈钱。很明显,每个人对赚钱和花钱都有自己的想法。
毫不夸张地说,双十一的时候,HR要是打开面试者的购物车,大概比看简历更能窥视出TA内心真实的期盼和目标了。
01
在我们大部分人中,对钱的态度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既想光明正大地赚钱,与此同时又耻于和别人谈钱。
学校里抓住一个小孩你问他以后理想是什么,基本上都是想当宇航员、科学家、律师,如果说出想当大老板赚钱这种话,极大可能要被老师家长翻白眼的。
研究过央视相声小品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语言类节目中,通常有两个群体饱受刻板印象之苦:娘娘腔又斤斤计较的上海男人、有点小钱的个体户。
赵本山能死磕范伟,拼了命地忽悠他,和范伟的相貌也有点关系,因为“脑袋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伙夫。”
小时候看到掏出砖头般的大哥大,手里夹个黑色手包的老板,都管他们叫“大款”,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物化。90年代初,稍有积蓄的家庭,会有一个奇怪的计量标准:万元户。按今天的政治正确,这是毫无疑问的俗气和短浅。至于台湾老板来做生意,脑子精,人却土气,管他们叫“台巴子”,干脆直接地域歧视了。
这种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并且在我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一方面对钱暗自看得重,一方面又要摆出一副瞧不上的样子,这是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幼稚病。
02
明明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点开知乎、微信、微博这种社交软件中,关于奋斗和工作的话题点击量最高的,往往都是:毕业3年月入10万,是怎样一种体验?我是如何从三线城市逆袭成为年入五十万的CEO的?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发展副业月收入十万?
而身体能这么诚实,多多少少还是时不时冒出来的“上进心”在作祟。
也是,一边是薪桂米珠,居大不易,奋斗所得和车子房子之间的差距很悬殊;一边是财富神话和融资捷报,新闻上总是谁谁谁又去美国敲钟了,同学聚会时哪个旧识又下海创业了。
在互联网上,你和富翁就隔着一次选择、隔着一个机会,说不动摇不觊觎心如止水,多少有点为了面子硬撑。
我想说,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对钱有需求是逃不开的,如果一直始终口是心非,那绝不是成年人应有的姿态。
不论是在职场里获得主动收入也好,还是在理财获取被动收入,直面想要赚钱这件事,不遮遮掩掩,不讳莫如深,打开心胸和思维,才能避免进退失据。
更何况,合理来源的钱哪里可耻,靠自己的本事赚钱,才是自我价值中光芒闪耀的部分呀。
大家都不容易,就别再让不好意思谈钱给憋出内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