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平日里记录下来的文字,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前几天阅读《只管去做》这本书,书中将目标划分为项目型和习惯型两类,不同类型的目标,需要运用不同的思考模式,并且要应对不同的挑战。
就项目型目标而言,需要具备《龟兔赛跑》中兔子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先全力去做,先把事情完成再说。故事里兔子,是因为还没有跑到终点就休息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三分钟热度。
而习惯型目标呢,则需要乌龟那种慢工出细活、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态度。只要开始行动了,一直在朝着目标前进,哪怕速度很慢,最终也能够到达目的地。书中强调:哪怕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有时间继续朝着目标努力奋进就行,毕竟相信每进一步都会有新的收获。
书中还提到,当养成了一个习惯或者达成了一个目标之后,就可以将其放下,尽情地去享受养成习惯的过程。所以,在养成习惯的进程中,是需要有容错机制的,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各样不同的状况。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曾经记录过的《人生处处是修行》里关于“时间去哪儿了”的追问,提出了找回时间的方法是十六个字:“确定目标,制定原则,砍掉依赖,保持警惕。”
这里面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只要我有时间,我就去做……”。当我重新阅读的时候,才发觉自己竟然有过这样的记录。
这或许就是记录的意义所在吧!
也许在某一天当我回顾这些记录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己居然这样记录过”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可能就是坚持记录的意义——能够让未来的自己看到曾经的想法。
这就如同一种复利效应,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显现出它的价值。虽然每一次记录的时候可能只是一时的感悟或者简单的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录堆积起来,就成了我们思想和成长历程的见证。
它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突然生根发芽,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