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梭利博士非常重视儿童秩序感的培养。
她认为:秩序感可以减少儿童生命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她强调外在的秩序可以促使儿童形成内在的秩序,构建清晰的逻辑思维,建立和谐的道德品格。
儿童秩序感的发现,是蒙特梭利博士对儿童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鉴于此,生活中的环境要能够表现外面世界的结构和秩序,以使孩子了解、接受,从而建立自己精神上的秩序与智慧。
而这种内在智慧的形成,便会让孩子信赖环境,并且了解自己与环境沟通、联系的能力,“哦,这个环境是安全的,世界是可以信赖的,我可以掌控这个世界。”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有目的活动,主动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工作。
环境中的秩序固然必要,但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一层不变,实际上,细心的成人会观察发现并配合儿童的成长,定期地改变生活中环境事物的摆放情况。
比如,在 “儿童之家”,老师可能发现教具或书本被长久忽略了,通过可能的引导进行新的练习活动,或者将其放在显眼的地方,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这样的弹性是必要的。
蒙特梭利博士说:“在生命的前几年,秩序,对儿童相当重要。儿童渴望生活在有秩序的环境里。当他获得行为的自由并跟随内在的指引而发展自我时,他就显现出内在的纪律。这并非成人所教,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饱受压制的成人,他们本身并不具有这种内在纪律。”
“自由活动的儿童,一定会从所处的环境中,发现一些与自身内在组织存在直接关系的东西,儿童内在组织是遵循自然法则而发展”。
所以,环境的秩序性对孩子内在结构即人格的建构有着直接的重要联系,因为这是自然运行的终极法则,内外合一。
一个小孩子在随父母旅行时,总是睡在有栏杆的儿童小床上。回到家后,他跟母亲在一个大床睡,可却不停地器闹,难以入睡。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这其中可能有某种精神因素。于是,她拿了两只枕头,把它们平行铺开,围成像有栏杆一样的儿童小床,这个小孩子才安静地入睡了。
所以蒙特梭利博士特别强调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秩序的重要性:有时外在秩序的变化会导致孩子内在精神的失调和痛苦的内在冲突。
2岁的会会,平时妈妈带睡,但这天妈妈加班回来晚,由奶奶照顾。按妈妈的指点,给喝奶、洗脚、洗屁屁就可以入睡了。但奶奶把顺序搞颠倒了,先洗脚后喝奶,所以,孩子哭闹不止。
还会发现孩子一些古怪的行为:放学开门,一定要奶奶开门,别人把门打开了,他也会关回去,边关边叫“奶奶,奶奶,开门”。
在幼儿园,老师让**同学把玩具还给其他小朋友,如果同学不听话,他会跑过去,从同学手中抢过玩具交给老师等。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不能视为孩子的“固执、任性”的性格表现,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强制孩子。
当孩子出现“秩序感”的时候,不批评不指责,应积极引导、点化,让孩子“秩序感”向健康方面发展。
因为,孩子的秩序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品质体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这就是所谓的“素质”。
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一个人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善待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让孩子在“正确的爱”的指引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