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自古以来,这个话题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官场应酬,甚至普通的人来客往,都是必备的发挥想象、待客之道的一种标志,蛮喜欢唐• 元稹的一至七字诗 。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通过自己这么多的心得,觉得喝茶跟年龄的关联度很大。
年轻时,好友请喝茶时,觉得茶不就是解渴的嘛,拎起茶杯就是一口喝下,好友问起感觉时,就只有一个字:爽!坐下来仔细品尝感觉是浪费时间,有这功夫还不如干点其他立竿见影的事。
中年时,开始听朋友讲各种茶的特性、感觉,心态也慢慢淡定下来,再急的事先喝壶茶,其实边喝茶时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太着急了可能会适得其反,考虑问题更全面,想达到更佳的效果,喝茶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
也想象自己年老时,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了,除了晨练时拍点自己喜欢的风景外,累了跟三五老友一起坐下来壶好茶,聊聊家常、问候一下彼此的健康,交流一下这段时间的热门话题,微风徐来,轻茗清茶一口,让它在口中回味一阵,那是何等的悠闲、愉悦。
有人说,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没有加水时,你放在嘴里咀嚼永远都是苦的,茶就不是我们想要的茶;只有兑进温度适宜的水,茶的香味才能释放出来,由苦变甜才能通过口感受出来。
喝茶还得选对人,三观不合的人聚在一起喝茶,永远都只会你说苦他说甜;年龄不同喝出的道就会大相径庭,年轻人可能认为茶就是茶,有一定阅历者却会认为是喝出了人生;同道中人那就一举杯,彼此相视而笑,所有的话都在那茶中。
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
年少时,没有茶的意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一个现象,喝茶聊天时,小朋友一般不会专门准备一茶杯,最多口渴了去长者身旁讨口水喝。记得小时候好奇,就跟同龄人交流啥叫茶叶,得到的答案是矮树上的嫩芽,大家一致认为,这不要太简单,每年春天,这种嫩芽不要太多,我们自己也可以摘呀,也并不是大人们所说那么神秘嘛。说干就干,大家就到田边村头去寻找自己心中的茶叶树,然后带回去用一个小竹编认认真真地摊开准备晒干,当爸妈了解了情况后,一边给我们讲茶树的形状、特性和生长环境,一边打趣说可以享福了,天天有茶喝。年幼时,啥都是茶!
年轻时,就像是刚把茶叶放在杯子里,水温也刚刚好适合泡茶,当水徐徐入杯时,淡淡的水雾伴随着丝丝的清香,慢慢地弥漫到整个空间,那时的你可能没有细细感悟这一切,而是贪婪地盯着茶杯,好奇、迷惑地想体会一下,茶到底有啥魅力,能打动一代代的国人。第一口喝下,略微的青怯加上满嘴的苦味,这就是传说中的好东西,那时真的有些被骗的感觉。年轻时,我们品尝到了茶的苦味,但也闻到了茶的香味,在慢慢成长中对茶有了越来越多的感悟。
当在品茶时慢慢地对地点、茶品、一起喝茶的对象都有讲究时,其实就是我们渐渐地感悟到了人生,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做人、做事原则,圈子也逐渐形成,对啥都会有选择,喝茶也就不仅仅是喝茶,而是喝品味、喝阅历、喝意境,甚至会喝出碰撞,有些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觉得刚对茶有点味,但一回头,发觉马上要到总结的年龄了,对人生还没感悟出啥,却得慢慢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在以后的一个阶段,只能用自己时间宽度来赶超年轻人时间的长度,把以前浪费时间补回来,尽量跟上时代的节奏,可以晚一些被拍到岸上。真的那天到来了,我们可以淡然接受,三两老友,找一处没有城市喧嚣,没有工业污染,过一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小酒来两杯,微醺时来杯好茶,随着袅袅的青烟,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曾经奋斗过的意境,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刚看到一段话,虽然与主题有点不匹配,但也想分享一下。
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
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正能量的人是良师益友,
是学习的榜样,
借人之智,完善自己;
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
一生都受益匪浅,
正能量的人是强者学者,
让我们得到也学到,
一生都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