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美食注定只能小范围传播,属于小众群体的专宠。
即使是这个领域,其传播范围和适应人群也是有鄙视链的。
越大众越普世的,范围越广,越寻常。客观的说,倒并不是它们更普通,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稻谷有谷香,玉米有包谷香(被叶片包起来的谷物,大概是这个意思?)寻常是人为的,因着种植方便,产量可观,然后,吃的次数越多,在自然的进化中,味觉也就适应了这种味道,变得稀松平常。
而那些种植条件严苛,产量极少,极少被人吃到的食材,则没有培养广泛粉丝的机会,也就只有偏好特殊口味的味蕾可以欣赏。
我偏偏就长着一副不一样的,非得是奇奇怪怪的味道才能获得芳心。所以在我这里,臭,苦,涩,从来不是任何形容词,不是任何定语,而是标记,带我去到和寻常味道背道而驰的远方。
家乡的山旮旯里有一种仅只限于本地的食物,换个地域,它应该没办法被称之为“食物”,一种植物的根茎,形态类似粗一点的树根,长满根须,七弯八拐。在我们家乡它叫“黄姜”,苦。我的味蕾当然也把它定义为苦,但我在意的是它苦之后的回甘,是一种只有我俩才能懂的互动。
简简是不吃的,她还没到可以接受苦瓜的年龄。小时候我对苦瓜也是深恶痛绝,不懂为什么非要没苦硬吃,不懂大人为什么睁眼说瞎话骗人。对味道的接受度,是个人喜好,也与年龄有关。长大再吃苦瓜,吃不出苦味,只有清爽。知乎高赞的解释是,生活已经足够苦了,苦瓜算什么。
黄姜和苦瓜相比,苦的程度要更多一点,回甘也更丰富一些。毕竟,它们深埋在地下,比苦瓜也是苦多了。
DDJ-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解】
不出门,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看窗外,就能明白自然的规律。有时候走得越远,反而真正懂得的越少。
因此,获得真知并不一定需要躬身实践,明白真相并不一定需要亲眼所见,成就一番伟业也并不一定需要刻意而为。
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如此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解它的“灵魂”。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道”,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