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听于海燕老师图书带领《自我成长的力量》,讲到‘你以为你优秀了,你就会被大家喜欢了吗?’
有一个点很触动我:我觉得我跟人相处关系还可以,但是感到能量匮乏,或者说胆子特别小,这个关系与能量有关系吗?
于老师:怎么个匮乏法?
我:就是总想去嫁接别人的才华,而我的思考惯性是喜欢研究思想。
于老师:这个我还是不是很理解?就是您的意思,嫁接别人的才华,喜欢研究思想能不能说的再直白一点儿。
我:我很长时间,最理想的生活是,不是要挣多少钱,而是想办法挣到一些钱之后,不用为钱发愁,去研究思想,研究我自己为什么长成了这个样子?
于老师:那你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你现在是觉得这个目标出了问题,还是说你已经挣到了一些钱了,但是还是在为钱发愁呢。
我:就是不愿意脚踏实地,恐惧望眼欲穿的人生。
于老师:不愿意脚踏实地其实是一个评价性的一个词语,你未必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很有可能是你性格里面带着,就是我们说嗯,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的,这样的一个因子,这个东西跟这个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和终极需求是有关系的。
我:我的困惑是,我就像是一个巨婴一样,貌似跟什么人都聊得来,就是还在为生存发愁。没有自己聚焦的点。
于老师:就是咱们那个心理书上的那个马斯洛的人的层次需求理论,您看过吧,每一个人,他处在需求的不同的阶段,不是所有的人的需求都是追求最高点的那个自我实现,有的人可能会停在尊重和爱的那个部分,那有的人可能停在生存那个部分,有的人可能就会爬到顶端去追求那个自我实现,所以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味的就是同一而论的去评价,说喜欢折腾的,然后喜欢多想的人就是不脚踏实地,这个不是这样的。
我:你这个对脚踏实地的解读,我很喜欢。
于老师:我听你的,这个表达的感觉就是,你是在为钱发愁吗?因为钱和我们的关系是我们和原生家庭里面妈妈的关系,关系很大的,钱的关系就是和爱的关系,钱是跟能量,我们说是跟能量一部分有关的。
我:对啊,为钱发愁。对,钱的关系。就是为钱发愁,还看不起钱。这是我母亲的模式 ,后来我发现我跟我母亲一样, 感觉像是受到了诅咒一样。
于老师:就是如果你把这个钱外化成一个条件儿,就是我有钱了,我就去研究什么思想呀,或者是做我喜欢的事情,其实就等于说把跟自己根儿上有联系的一个东西,先扒了出去,这个出发点就有点儿粗,有点儿偏了,是因为钱本来就不是一个外化的条件,钱本来就是一个跟自己这个经历啊,跟自己的这个各种信念啊,情绪啊能量啊息息相关的一个部分。所以你根本都没法把它吧出去啊,但凡如果与升级有关的一些事情,我们只是说它体现在现实层面,是跟钱有关,可能是钱少或者是钱不够花,但是这个只是表面,它深层的核心问题还是跟这个原生家庭和父母之间的能量纠缠关系有关,和一些限制性的信念有关系。
为钱发愁还看不起钱,有点儿像那个想要爱还不敢要的感觉,那体现在钱上就是我既想要钱我又看不上钱,他背后是有恐惧感的就是我对于钱是不信任的,我既不信任这个钱能来到我身边,但是我又生存必须需要它所以,这个里面你其实是安全感恐惧感的一些东西。
我:我与钱的关系 是大起大落的。对,是不信任的,是安全感与恐惧感。
于老师:我今天正好儿是做个人体验,做到这个跟前的,跟妈妈的这个部分就是我跟你分享,我个人的体验哈,其实。
我个人的体验就是我们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是特别需要得到妈妈的认可和支撑的,就是这个妈妈,其实他是站在我们背后来支撑我们的,但是呢,有的很多时候我们去做这个体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妈妈没有站在背后或者站在背后,我的那个感受是复杂的,是紧张的恐惧的,是担心的,或者是委屈的,这都代表了当时妈妈没有给到我们很好的支持。很给到很好的接纳,所以这个部分的创伤,他就表现在长大之后和钱的关系上,他是一个很直观的一个表现,那你要我们说要处理这个部分,就是要回到和妈妈的关系层面去处理,这个可能不是简单的心理分析或者头脑分析就能一下子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的。
我:我的最近的感受,我的母亲不是站在我的背后支持我,实际上她一直站在我的后面,我支撑了她很多年。所以等到我挣到第一个能让我买房,买车的钱之后,我整个人就塌陷了一,完全迷失自己,不愿意再前行一步。
于老师:如果你站在妈妈的背后,那就是一个关系位置的错位就是我们有的时候啊,是狂妄的,我们的狂妄就表现在我们没有站在子女的位置上,我们站在了一个父母命运的共同承受者和拯救者的位置上,那很悲催的就是我们就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父母的命运混淆到一起,还不自知,可能整个一生都在为父母的命运去负责,最后来杯苦医生发现自己活错了,所以早觉醒早受益。
我: 明白可能也明白,还是差一个行动力持续问题吧,不过觉醒也就是最近刚刚才有的事。
于老师:和父母关系的疗愈是比较艰难的,觉醒是需要积累和时机的。
我:觉察相对容易,就是这个惯性太沉重。我想起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大约是说父母其实也有自私的一面。
于老师:我感觉这个惯性太沉重,是因为有很多东西很难去放下,就是有很多看不到的联系,很难去放下中断,包括对于父母的忠诚啊爱的方式,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爱的方式就是去帮他承担命运的痛苦,让他开心去成为他命运的一个替代者,这个方式本身就很难放得下。
除非我们真的意识到,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去给她承担痛苦,我们只能把活好自己,就是我们只能靠活出自己来回报给父母的时候,这时候才有可能真的跟父母的命运,做一个分别做一个告别。
我:我觉得我的母亲那么爱我,无所保留之爱。就是因为我辞职之后赔了一些钱,家庭遇到一些困难。母亲一下子把她教育多年的理念一下子就改了——她让我为了挣钱,再去外派也好,去远的地方也好。 不过我倒是挺释然, 我觉得不那么亏欠我母亲了。
挺好的,我觉得我今天还是挺释放的, 与我最近觉察到点有了碰撞。
于老师:我们跟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命运真正看到分别的时候,我们也就真正能看到他们对我们爱的方式了,可能就是能接受真实的父母的样子,和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爱我们,而我们唯一能回馈的就是,他们对我们最大的恩赐就是给了我们生命,但是这中间只是说起来是道理都懂哈,其中还是会有很多的渴望得到很多的,这种爱的需求会掺杂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一点一点去梳理的,是非常细腻的,不是一日而成的,就是经常的这样去梳理,去站到孩子的位置上,然后不要再站到父母共同命运的那个拯救者的位置上,并且在这个书里的疗愈过程当中,想象过程当中要把自己刻意的想的小一点,就像一个小孩子。
就是要在这个想象疗愈当中呢,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要想的小一点,把爸爸妈妈想的高大一点,这样我们才能帮助自己回到孩子的位置上去做孩子能做的事情,这个东西我自己也在做这个部分,因为我跟我父母之间也有很大的问题,我也在承担我妈妈和我爸爸的命运,而且这个剥离的时候是很痛的。就是因为你们就是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就这么绑在一起的,而且特别特别爱父母,所以你硬生生的去拨开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很痛,我的感觉就是一点点,慢慢来吧,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我们看到了就是转变的开始了。
我:对啊,绑在一起分开就很难。但是我妹妹就不会和父母绑在一起,因为她和母亲从小交流就少。所以馈赠还是匮乏,可能就是认知角度问题。
于老师:不好说,每个人绑的形式不一样。有的人和父母看起来很疏远 实际上内在纠缠很深。
今天跟于老师互动过程还是很碰撞,收获很大,记录下来,更好的觉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