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完了《思维不设限》(The Medici Effect)一书,本书讨论的主题是创新。 现在看来,本书的许多观点已经有点像老生常谈了,但其实这本书应该算是讨论创新问题的最早一批通俗读物了,毕竟英文原版早在2004年就已经出版了。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创新主要源自多元思维的交叉融合,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概念,想法相互碰撞,发掘出彼此之间存在的隐含的关联点,从而创造出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要实现多元化的交叉融合,首先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素材。从外在而言,就是需要在开放多样的环境,在具备多样化背景的团队当中工作;从内在而言,是要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多元化。丰富自己的思维的方式也包含两种途径:1. 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所谓终身学习者,一方面是指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指要不断的丰富自己学习的领域,不要将自己局限于一两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当中;2. 多和具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共事,学习。
总而言之,就是要想法设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思维越来越多元化的个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广泛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和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这两种方法都是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才能够见效的。
有一种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的打破思维壁垒实现有效组合的方法是:逆向思维或溯因推理。就是反过来想想,从反面提出新的猜想,然后逆推可能的原因。
书中还提到几种有助于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的小技巧:1. 设想如果是另外一个人面对相同的问题,他会怎么想,怎么办?2. 在思考中引入随机变量。方法是随机选取3个与自己有待解决的问题不相关的词汇,发掘它们与自己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关联点,以寻找思维的破局点。这个做法听起来很有趣,以后可以实践一番。3. 设置局限条件。比如,如果只有有限的资源,应该怎么做?这让我想到一个例子:投资人发现仅给创业者刚好够用的投资反而更能够促使创业者做出创新性的产品。马斯克的创业经历也暗合此理。
多元思维孕育创新的理论根基于一个最基本的排列组合原理:用于组合的元素越多,可以实现的组合就越多,产生新组合的数量也就越多。所以,创新的第一步,就是产生大量用于组合的素材,也就是大量的想法。这里面的一个隐含假设是,想法越多,产生创新想法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例证是,统计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越多,产出创新性的科学发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科研人员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类似的,科研人员最差的科研成果往往也发生在产出最高的时期。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产生大量的想法呢?依然可以从两方面下手:1. 从个人角度,广泛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这里涉及一个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广泛并不代表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而是具备相当深度的掌握,以掌握到可以用于组合出新的创意的程度为标准;2. 与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碰撞。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产生大量的想法。不过,团队如何进行头脑风暴,这里面也是有很多技巧的,需要参考专门介绍头脑风暴的书籍。
最后,创新当然需要落实想法。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我倒不意外,不过对于它提供的一些操作的技巧,感觉还是蛮有趣的,而且听起来应该有点用处,今后打算用实践检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