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王洁婷2022年9月15日听课感受
张老师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以诵读为主要的形式,重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边读边想、边看边画、边写边记的方式展开对文章的学习。
一读,在朗读中进入文本营造的意境。适当的朗读指导和示范是古诗文学习的关键,张老师在课程中进行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做到读齐、读稳、读出节凑、读好停顿。并且带着学生一起朗读,学生朗读的状态由较零散进入到读得更加响亮、整齐、有节奏的良好状态,可以为接下来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准备。
二想,在边读边想中体会作者的心境。读后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第一段的核心句子是哪一句,第一遍读学生可能还把握不准,于是引导学生再读,直到学生读出能够反映作者心境的核心句和文眼,初步把握第一段所写内容。在第二段的学习中,通过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一段落写了什么内容?”贯穿了对山水之乐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三看,在随文解释字句时巧用资源。张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室外的建筑对文言词句进行了生动的说明,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一句中,引导学生观察窗外另一栋教学楼的屋檐形状,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翼然”的意思。有观察、有想象,生动且形象。
四画,将作者观察的角度与顺序具体化。在梳理一二段落的内容时,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观察的视角变化——整体到局部。也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宣传片的拍摄角度进行理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对文本的写景方式有更具体的体会。
五写,结合学情进行创意改写。张老师借助花都当地的景点——芙蓉嶂,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采用口述的形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都很兴奋地与老师一起完成这一创意写作,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许这一经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对其以后的写作有所启发。
六补,补充相关学科知识辅助理解。在“水落而石出”这一句的解释中,老师补充了水位的季节变化这一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景物描写所对应的季节。
七记,以理解文章内容为基本要求巧设题目助背诵。在让学生尝试把课文第一二段背诵出来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的背诵存在困难。老师通过设置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既理解文章又能同时进行记忆,如第二段,通过设置“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是......”“写春/夏/秋/冬的句子是.......”问题帮助学生有序地想起文章的内容,切实落实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和积累。相信这样的形式,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这七点教学安排,乍看繁多,但是每一点都用在了关键之处——学生理解存在困难之时,或提供支架,或促进学生思考,让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过程既踏实又充满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