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应该是有方法的。
昨晚,公司组织了一场培训会,主讲人是我们公司的技术牛人小赖,分享的东西也很简单,就四个方面:境界,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可复用系统健壮架构的简介,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整个培训时长虽然有45分钟,但最精彩的部分出现在最后的5分钟,他拿出了一份只列了大纲的Shell(一种脚本语言,用于Linux上进行操作系统内核服务调用及程序编写)新人教程,他说后续要完成这份文档,并且送个每一位新来的同事。他认为从事银行系统的开发,无论如何都绕不开Shell的应用,为了完成这份文档,他看了几十本相关领域的电子书籍,上班闲暇时间就拿出来看上几段,不断在心里构思文档的主体结构和编写内容。他说人类的学习基本遵开始时从点到面,接着不断往外扩展,然后慢慢回笼,最终落到几个重要的点,并且让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短短随意的几句话,对于确实领会深意的同事,至少是有点拨意义的。对于我而言,却是充满震撼的,因为最近我也想写一份关于Oracle的新手教程,之前的构思仅仅停留在把一本书读透的基础上(也可能是自己认为透了,实际还半生不熟中,谢谢), 编写出一篇入门教程。这样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已经限制了你的思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一个全局的知识脉络,怎么能写好一份有水平的入门教程呢?
也许,我对自己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回想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大部分的我都停留在被动模式中,有什么样的工作内容,就针对性的学什么样的知识,一旦掌握就不再进行更深更广的拓展,技能能力只能说应付日常工作尚可(我因为很认真地做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术不牛的缺陷),但是如果让你对某项技术做新人讲解或者在聊天中分享技术知识,往往你的语言就显得苍白而没有弹性。我是很仰慕具有深厚技术实力的人,但是为什么我不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呢?
学习,首先应该是主动的,自发的,无处不在的,只有心里时刻想着改进自己的能力,突破自己的瓶颈,才有可能在看似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发现自身的缺陷,发现可以提高的切入点,这无疑需要一双带有主动扫描功能的眼睛和一个不断自我提醒的脑袋。其次学习是要有目标的,掌握必须知道的应用知识与掌握该领域原理性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目标,前者满足于实际应用操作,后者致力于通透应用的领域,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准,我们追求的是后者能力。接着学习是要有规划的,是先从点到面,还是反过来从面到点,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有的知识点,你已经对其充满兴趣,那么就可以从这些点深入切入,不断展开,慢慢也是会形成所谓的全局知识面。而有的领域,你是初次接触,那还是要从面开始去了解历史,概要,基础,相关领域的成果,然后找到入手的方向,进行针对性学习,两种方式最终都要进入一个点到面,面到点的循环,形成一个良性学习环路。最后学习是要有产出的,单纯的阅读或日常应用,都不足以让你真正掌握它,读一本书,要有阅读笔记,要有读后感想,学习一门技术,要有操作实践,要有归纳总结,要有知识导图,这样才能跳脱出日常的惯性模式,逼迫自己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当下所做的事情。以上四点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看法,实践起来不断提高对学习的认知才是它们的重点,未来还有更多学习方法论被我所熟知,但是知道再多的方法,不去践行,又有何用?
学习总归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是最大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