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星期一,儿子上学的第85天。
中午放学回来,儿子只穿着一件短袖校服,来不及问他“有那么热吗”,因为他黑着个脸,所以我一看,情况不对,忙说:“来,妈妈抱一抱!”
轻轻拍拍孩子的后背,我把他放下来之后,问他:“现在十几度而已,有那么热吗?”儿子说,刚刚上了体育课,有些热。
我问他,你过得好吗——我们每天早晨的道别,都会说一句“一天愉快”,但显然,现在儿子并不愉快。
果然,他说:“不算好。”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他上体育课的时候被老师敲了三次脑袋,痛死了。
我赶紧问是怎么回事。炳仁的大意就是上课的时候他笑了,所以就被老师敲了头。黄炳仁是这样问的:“我就笑了一下而已,老师至于要那么用力敲我的头吗?还敲三次。痛死了!”
我跟炳仁说:“以后再有任何一个老师敢敲你的脑袋,你就要大声问他为什么打你,而且你要告诉老师你被打得疼死了!如果他回答不出原因,你告诉他,我会告诉我的家长,让他们来问你打我的原因。”
昨天还真该让炳仁的爸爸打电话问问老师,为什么敲了他儿子三下?是孩子顽劣到一定要用“打”的方式吗?还是老师喜欢动不动就用肢体语言来教育学生?
我的儿子我了解,他有时也会调皮,但他绝对不是那种恶性的顽劣的孩子,老师为什么会那么轻易地就伸出手来,作出那么不友好的动作呢?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威廉•巴特勒•叶芝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燃烧起来。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影响力,去触动和启迪受教育者的心灵。
卢梭还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这句话强调了尊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现在,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体罚,还是肢体碰触,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太坏。
多少孩子是怀着赤诚之心走过了学校的启智门——他们应该是从此打开智慧之门、学习之门,从此开启美好的人生之路。而陪伴着他们幼稚的心灵日渐成长的应该是爱,是温和的爱,是严肃的爱,是亲切的爱,是深沉的爱,而不是粗暴,更不是轻易让孩子感到自己受伤。
真正能够让一个孩子脱离幼稚,走向成熟的只有爱。
一个老师能够做到,就是在孩子成长的世界中投下一束光,还有一丝温暖;两个老师能够做到,就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投下的两束光,还有一股温暖;三个老师能够做到,就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投下一片光,孩子被温暖包围着……这些光亮可以让他忽略生活中的某一点的不如意,健康快乐地长大。
反之,如果孩子在上某一学科时遇到了一个让他不愉快的学科老师,在上另一个学科时又遇到了另一个让他不愉快的学科老师,不幸的是,还有可能在另外一个学科中遇到的还是让他不愉快的学科老师……所以,如果一个班级里,或者一个环境里,大多是不成熟的老师聚在了一起,那么,总会有那么一件事,会成为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的心理建设就会崩盘。
为什么会有孩子轻生?当平时累积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堆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可能演变成导火索,演变成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的事情没有小事,因为他还小,他的理解能力是低下的,他的分辨能力是不高的,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当成人用成人的沧桑去对待一个稚嫩的孩子,孩子就只会在仇恨或自卑中度日——而人生之初,如果能够得到善待,他本是可以快快乐乐地长大的呀!
《放牛班的春天》不就展示了真正的教育吗?
而如果学校的老师成了教育的反面例子,家长是很难教育孩子的,为什么?因为教师就是教育的权威,权威呈现出的这个样子,你觉得家长给出的与权威不一样的教育,对孩子会有几成的说服力?
坏事永远比好事,比正确的事更容易做——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
所以,说起我看到的教育——诶!有太多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