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看了三部电影,同时读着三本书,新读一本本雅明的《单向街》,其余都是和挣钱有关的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儿了。看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小时候的《猫鼠游戏》、随机在网络上翻到的《绿皮书》和《走走停停》。时常看电影也算我的消遣方式,只是间隔比较长。我非电影迷,偶尔看一那么一部,但要看好电影,和书一样——时间有限,不能浪费时间。有时候,开车时总在思考和消化看过的这些作品,也包括音乐;同时也在想它们对我的意义和作用。本雅明开篇就说到文学,他将文学比喻成给机械上的机油,不会一下子倾倒在机械中,而是在细节的螺丝或螺母中抹一点,我很喜欢这个比喻。用中国话说就是润物细无声。
对了,桐还给我买了一本手掌的大小的《菜根谭》,开篇第一段就是这样说的:“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力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这话说的现代人很那理解,如果能遇到权势,都希望它们赶紧来让我“凄凉”一番,当然也包括钱。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菜根谭》是个菜谱,后来渐渐这本书似乎不太受追捧,也没细读,当然小时候也读不懂。据说日本人很喜欢这本书。我们不热衷,旁国却热捧,本身就是个可细究的现象。
当然继续读鲍勃·迪伦的诗集(歌词),第二本大多是写爱情的,读来差点意思。也可能是我本身不太爱看爱情相关的东西。我还是喜欢他写更有深度的、和社会思考有关的。《绿皮书》好看除了因为它俗之外,也挖掘了一下肤色和种族问题,虽然挖的很浅,但这也够了。虽然得了奥斯卡,我倒是觉得《走走停停》不比前者逊色,甚至相差无几,后者的思考性却是更多。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哪的文化强势就更在意它们的作品,就作品本质来说其实不见得。北非的艺术未必一定比西方的差,很可能只是因为后者整体性的强大而已。我现在更对阿尔巴尼亚或者东亚作品感兴趣。传统的强大的地区也必然带着自大自负,这是我们必须从中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