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酷啡生涯
(30天实践之日更第8天,4月份酷啡要坚持日更了)
想做的事情很多,想减肥、想学新东西,想学车,想去旅行,总之想要行动,但发现自己无法行动,每天下班以后还是葛优瘫或者刷手机,就算是行动了也无法坚持下去,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想做但不行动背后肯定有它的理由,要问清楚自己,是什么阻止了你去做这件事?你是不想干,不能干,还是没有机会干?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是 罗伯特·迪尔茨根据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提出的学习与变革的逻辑层次整理出来的。迪尔茨提出的逻辑层次认为,在任何系统中,人的生活——包括系统本身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几个不同层次进行描述和理解,它们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观、身份、精神。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分为六个层次,它们分别是:
1)精神 : 我与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关系。当一个人谈及他的人生的意义或者一家公司谈及它对社会的贡献时,便涉及到“精神”的层次了。
2)身份:一个人怎样看自己(我是谁?),给自己定位,便涉及到身份的意义了。承接上面(精神)的意思,便是“自己准备以怎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3) 信念、价值: 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地已经有了一个不自觉的身份,亦已经有了一套相关的信念与价值。它们决定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态度,但并不常会有意识地涌现。在每天的生活里持着一套信念和价值去处理每一件事。多数出现的信念、价值层次问题是:为什么做(或不做), 有些什么(重要)意义? 对我有什么好处?
4) 能力: 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份能力,故此选择越多,能力越大。我们一般说的能力,表面上指的是技能:懂英文、会用电脑、用某种技巧做某事。但是细心想想,它们其实也都是更多的选择。
5) 行为: 这个层次所指的是“做什么?”、“有没有做?”,即能力的挑选和实际发挥,也就是在环境中我的实际运作。
6) 环境 : “环境”包括了所有身体以外,即外界的条件,世界上的种种人、事、物、时、地、金钱和设备等都属“环境”。
其实“不做”这个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会涉及到上面的逻辑层次中的3~6。
1)不想:缺价值
或许,你想做的这个事情本身无法给你带来价值、并没有让你怦然心动。很多事情也许并不是你真心想做的,你也许有兴趣,也有能力去做,但是缺乏价值点,或许这个现阶段对你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问清楚自己,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比如举个学英语的例子,很多人说想学英语,但是都没有行动,学英语到底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学了英语之后你能通过职称考试,能涨工资能升职,这件事情马上就变得有意义了。
比如,减肥这件事情坚持不下去,目前这个阶段减肥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没有价值感,如果你要结婚穿婚纱,这件事情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一般都能减肥成功。
2)不能:缺能力、缺方法
目标太大,给自己定了目前没有能力实现的目标,那就没有状态开始了;还有就是做计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其他变量,方法行不通,无法执行。
当给自己定目标的时候,仔细反问自己,目前定的目标实施可能性为多少?如果是实施可能性为80%以下的话先降低目标,把大的目标进行分解,让自己一步一步前进。
这个时候也可以找个老师,比如健身教练、瑜伽老师等,导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督促你,也能给你方法论让你快速行动并坚持下去。
3)没机会:缺环境、缺行为
如果缺相关环境的话也很难坚持下去,缺乏伙伴、监督等,有些事情,要么太琐碎,要么一个人无力推动,实在没有动力启动。这种时候要不断拓宽圈子,进入到相关圈子,让自己融入这个环境。
比如跑步、早起,你进到跑步群、早起群会发现有很多很多跟你志同道合的人,而且大家都是那么的努力,你不想跑、你不想早起都会觉得对不起大家、对不起自己,环境本身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
想做但迟迟不行动或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地责怪自己,而是寻找“不做”背后的深层理由。
一个事情来了,你没有勇敢地去解决掉,它一定会再来。生活真的是这样,它会让你一次次的疼痛,一次次地去复习这个功课,直到你学会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