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些菜,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我坐在餐桌上,对面是我的女儿,和她的同学,他们边看手机里的动画片边吃晚饭。
隔壁是一对父母,和一个两岁多一点儿的女娃娃。
她笑着跟我打招呼,声音是那种最温柔的女娃娃的声音。
女娃娃瘦瘦小小的,从脸蛋到衣服到声音,一身粉嘟嘟的。和已经6岁多的芊芊比起来,可爱的一塌糊涂,又娇小的一塌糊涂。
我听到人高马大的爸爸,185以上的个头,对着女儿说:“宝贝,你看,要是你妈妈给你买了一个特别好的玩具,别的同学个头比你大,那个同学看上你的玩具了,她就过来抢你的玩具。结果因为你个头特别小,你打不过她,你的心爱的玩具就被抢走了。你看,你要是吃了这些菜,个头长大了,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吃了这些菜,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这句话像魔咒一样,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的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儿。
一种滋味儿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饭,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法子都能想得出来。
一种滋味儿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是到了骨子里,能想出来如此匪夷所思的逻辑。
我想到了小时候,妈妈为了让我多喝点儿汤,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
妈妈会用筷子快速搅拌碗里的汤,然后就会有很多泡泡儿,她喊我,“快点儿,快点儿,把那些泡泡喝到嘴里去。”
我便低下头去,喝一大口汤。
妈妈便更加有力地去搅拌,然后就会有很多泡泡儿,她又喊我,“这儿有一个大泡泡,这儿有一个大泡泡儿,一口喝下她。”
我又兴致勃勃地低下头去,喝一大口汤。
母亲对于“喝汤水”的执着,到现在也留着。
在她朴素的育儿系统知识里,“喝汤水,不上火,少生病”是一个核心的系统。
所以,我们在家里,即使到现在,也是一日三餐,餐餐有汤水。
她为了让我们多喝,用最大的碗。
因为她发现,“你们就认一个数。”我们只喝一碗,不管碗大碗小。
她便把碗全换成大碗。
每一碗,汤汤水水太满了,她们趁人不注意,偷偷滴地会溢出来一些。
我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汤水又不占地方,溜溜缝就能喝下去了。”
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无边无际,没有底限,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每日三餐的一口饭,一口菜,一口汤。这一口饭,一口菜,一口汤,含着她们的希冀,带着她们的期待,带着她们最深的祝福:“我的儿女们,妈妈爸爸祝愿你身体永远健康,不受疾病之苦,好好的。”
“吃了这些菜,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汤水又不占地方,溜溜缝就能喝下去了。”
一个是人高马大高富帅有逼格在高级餐厅带着如花似玉的妻子女儿就餐的父亲。
一个是已然老去几乎不认字一辈子在农田里侍弄庄稼在灶台汗流浃背做饭养出三个优秀儿女的母亲。
她们对于儿女的爱,超越了时空,超越了阶层,超越了教育,超越了性别,在对儿女的爱里,他们是一样的。
这一样一样的爱,一样纯粹的爱,在农村的院子里,在农村的爸爸妈妈们追着孩子屁股后面,趁孩子不注意,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塞一嘴饭。
这一样一样的爱,一样纯粹的爱,在首都的客厅里,在客厅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专心地坐在沙发上,趁着看动画片入迷的女儿不注意,快速地塞一口沾过番茄酱的西蓝花到孩子的嘴里。
爸爸妈妈们这样,爷爷奶奶们也这样。
心理学家们可以谴责父母祖父母,说他们心中饥饿,心理饥渴,所以拼命地塞饱孩子的肚子。所以父母这种养育方式,是病态的,是有问题的。
如果说“为人父母”的这种方式,是一个结疤的伤口。心理学家们振振有词地说辞,就像撕开这个厚厚的疤,让家长们鲜血淋漓,更加痛苦不知所措,她们内疚,她们惶恐,她们依然想尽一切办法喂饭。
所有的心理学流派,积极的心理学流派,我所了解的心理学流派,都强调一个理念:“接纳”。“看见。”
所以,看见父母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喂饭,看见我母亲悄悄地换成最大的碗,汤水都要溢出,看见父母咬着牙让孩子看电视,为了喂一口饭,不是父母的“心中饥饿”,而是对儿女深不见底的爱。
只有看见这一点,看见这逼着哄着骗着孩子吃饭的表象下面,看着这些焦虑、无助、无奈、无所不用其极就为孩子吃饭的表象下面,是一个又一个父母,对孩子没有底限的爱与祝福、与期待,我们所谓的育儿专家、心理专家才能真正地帮助父母走出过度“干涉”孩子吃饭的怪圈。
这才是正面管教+,鼓励咨询存在的意义。
鼓励咨询,第一步,是看见,是觉察。
而心理咨询师们、育儿专家们,更要看见,看见父母,看见祖父母。
看见她们的恐惧担心焦虑背后,是爱。
懂她们,才是爱他们,才能帮助她们。
毕竟,你们的鼻祖,弗洛伊德说过:“所有的疗愈,借由爱来发生。”
育儿专家们、心理专家们,真正要帮助到困扰的父母们,需要先懂她们,然后家长们才能从对孩子的成长的各种过度焦虑中走出来。
家长自己,也要懂得自己,懂得孩子,一切的焦虑,源自于爱,对儿女深不见底无边无际的爱。记住这一点,因为吃饭而引起的跟孩子的权力之争,就会慢慢减少。
孩子吃饭到底怎么回事儿?
吃饭是本能,是孩子的本能,父母还记得孩子一岁多,看到成年人在吃饭,目不转睛垂涎欲滴地样子吗?
刚刚能吃东西的孩子们,对于可以吃饭,她们是“感恩戴德、成就满满的。”
这是她们“长大”的标志,也是享受“成人特权”的开始。
所以,那时候的她们,吃饭、吃的欲望,是天生的天然的旺盛的。
孩子不吃饭,常常是因为养育者的过度干涉的结果。养育者忘了吃是孩子的本能,是动物的本能。养育者过度“控制”孩子,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吃的多样化一些,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开始知道,“吃饭”对父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情。那我就可以用这件事情,作为砝码,给弱势的自己一个大大的重重的砝码,可以和父母谈判,取得一些控制权的砝码。
吃饭,不再是本能,是孩子的工具,反抗父母“控制”的工具。
《0到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的作者Cheryl在美国正面管教年会上讲过:“0-3岁孩子的三大问题是吃饭难,睡觉难,排便难。”
为什么这么难呢?
这三件事儿,都是孩子们自己可以控制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身体,家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控制孩子的事情。
所以,家长对孩子们这些行为越关注,越想纠正,孩子们就越反抗。
用自己的身体反抗。
毕竟这是我的身体,你作为父母,再强大,再无所不能,你控制不了我的身体。
所以,挚爱儿女的父母,你看,孩子从小0-3岁,就已经本能地可以反抗你的“控制”了,更不要说,等她们年龄更大一些了。
孩子不吃饭,不睡觉,不好好排便,不是她们不需要,不是她们不能,不是她们不会,是她们的选择,有意识无意识地本能选择,选择在目前情况下,父母“控制不到”的部分,那就是孩子自己可以控制的身体,这是孩子反抗“爱的控制“的选择。
孩子不吃饭的原因(家长干涉孩子吃饭的表现)
孩子不好好吃饭(抛去肠胃等发育原因),一个是家长的原因,一个是孩子自身发展的情况。
1,总是希望孩子们多吃一些,吃多样一些。于是用尽一切方式来说服孩子多吃一些。
我们家的奶奶,带着对芊芊最无私的爱,看到芊芊吃菜的时候,希望她下一筷子夹肉,看到芊芊吃肉的时候,希望她下一筷子吃蛋,看到她吃蛋的时候,希望芊芊下一筷子吃虾。而芊芊的吃饭习惯是,喜欢吃虾,就闷头吃上三四个,然后再去吃菜花,再闷头吃几口,再吃米饭。所以,芊芊小的时候,跟爷爷奶奶吃饭,反而是挑战最大的。各种哼唧各种挑剔各种抱怨各种讨价还价。
2,吃饭睡觉在育儿界是个世界性难题。美国儿科营养学专家吉尔,卡斯特这样说:
“Picky eating is a normal rite of passage. All toddlers at some
point demonstrate some level of pickiness。”挑食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西悉尼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对比8岁到10岁的男性青少年样本,他们舌头上面的凸起比成年男性更多。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莫耐尔化学感官中心曾在2005年发表过一篇文章《Monell Taste Primer》点击察看原文链接。我摘录其中的一段。
Children appear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some tastes than theirparents, suggesting that kids and parents may live in different sensory worlds.
相比于父母,孩子对某些味道更加敏感,提醒我们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感官世界。幼儿时期人的味蕾比成年时期更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味蕾渐渐退化,所以孩子们对味道更敏感。
知道这一点,你就可以安心了。不是饭菜不好吃,也不是宝宝身体不舒服,只是在这个特定的阶段,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正常的变化。换个角度想想,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可以分辨好吃和不好吃,不也很好吗?
(引用作者:爸道啊, 来源:知乎)
家长如何做?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作者玲易,亲密育儿法倡导者,提供了以下思路,和正面管教方式完全一致,所以,我引用过来。
综上所述,孩子产生不良饮食习惯,看护人要负主要责任。通常父母总是焦急于改变孩子,却不知道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
首先,放下焦虑心理,放下对孩子进食量的精确目标,减少权力斗争和不必要的表扬。孩子没有那么容易被饿坏,进食是孩子的内在本能。除非在极端的情况下,孩子都能通过内在的调节而让自己获得充足的食物。
其次,清晰界定家长和孩子在吃饭这件事情的责任,给予孩子进食自主权。家长只负责:选择提供什么给孩子吃、选择何时提供、如何提供。而孩子负责:1、我要不要吃;2、要吃多少。不要为了害怕弄脏餐桌而不让孩子抓饭,不要强迫孩子吃他不想吃的食物。让孩子尽情用手或者勺子喂自己吃以及选择他想吃的食物,家长要做的只是选择做什么以及何时端上桌。
第三,做好榜样,减少说教。克制住自己吃饭时要看电视的需求,不要议论某种食物不好吃,也没有必要告诉孩子诸如“胡萝卜可以改善视力“、”全麦的面包更有营养“等大道理,孩子不会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些道理。
吃饭时,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
1、吃什么?由你挑选今天吃什么。根据你对健康饮食的知识,由你来选择食物。
2、何时吃?由你规定一天供应几次,在什么时间供应,并将食物端上桌。
3、如 何吃?由你来规定吃饭时有哪些规矩。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则不被允许,你自己必须要遵守这些规矩。要让吃饭时有愉快的气氛,你就要做个好榜样,而且自己要尽情享用。如果孩子还无法自己吃饭,你可以帮他。需要帮多少就帮多少,但尽可能少帮一点。超出这个范围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无益的。
清楚界定孩子的角色:
1、 让孩子与大人同桌吃饭。他会看到桌上有什么菜,而且自己决定要不要吃。
2、 他挑选这些菜里自己要吃什么
3、 他自己决定要吃多少
4、 当他吃够了就会停止不吃
5、他会遵守你的吃饭规矩。
这条规则从婴儿到青少年都适用。还有一条适用于还无法单独进食的婴幼儿规则,那就是你来帮他。这时你必须正确解读他挑选食物、开始和停止进食的信号。
(作者:玲易,来源:知乎)
愿天下父母,给孩子自助进食的权力,愿天下孩子,体会父母努力劝孩子多吃点的心。
愿天下父母,爱有方,方有爱。
愿天下父母深深爱,爱有方,被深爱。
我需要你的点赞,转发,我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如果你被感动,有启发,请移动手指,帮我转发。
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天地,让你关心的人,有更美好的生活。
我是小影,一名正面管教讲师。我们在全国,有很多很多正面管教讲师。帮助家长,更好地养育孩子,有方法、有意思、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