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想说说关于父亲的一些话。
首先想到的就是如题目所说,父亲节和母亲节的不同。对于我来说,在母亲节,会给妈妈买礼物,会发短信,会打电话祝她节日快乐,笑着和她说吃点好的庆祝一下;在父亲节,会给爸爸买礼物(可能不会是当天买当天给),会发短信(之前一个小时给爸爸发了一条短信祝他节日快乐)。不同在哪里能看出来吧?
对,基本不会打电话对爸爸说"父亲节快乐"。
因为说完之后,不知道再说什么了。从小我和爸爸在感情方面的交流就比较少,说起一些事情,总是一本正经,很严肃,我没有做过具体的调查,只是简单猜测,大部分男孩子可能和我的情况一样,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亲而不近。尤其是经历过很激烈的叛逆期的话,更是如此。
原因是什么呢?当然肯定不是天然如此,我们在电视电影中看到国外的父子关系就很有趣,更像兄弟、哥们,而在我们国家恰恰相反,究其原因,显然是受到"父父子子"的封建糟粕影响太深,父权思想根深蒂固。要树立起父亲的威严形象,就不能把柔软那一面的感情流露给小孩,更要命的是,在"父父子子"之前,有一个"君君臣臣",也就是说,不但不流露,还要小孩像"臣对君"那样的"子对父",核心要素就俩字:服从。
要不然说封建糟粕害死人,这样的思想影响下,父子关系可不就是"亲而不近"么。
由此我不得不又一次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部分撤出中小学语文课本,在我看来真是一件滑稽可笑的事情,我想了很久,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先生的思想实在太超前了,我们发展到现在,实在还是赶不上先生的思想深度,所以干脆先撤下来吧。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比如就这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从先生写完到现在快一百年了,再读一遍,怎么都觉得是最近刚刚发表出来,批判当今社会现象的。
不信我们读来看。
"中国的'圣人之徒',最恨人动摇他的两样东西。、、、一样便是他的伦常,、、、。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这个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很多长辈的一句口头禅:孩子不懂事,想法单纯幼稚,老师要多多开导他们、、、
略过不表,我们继续往下读:
"但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没有法,便只能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虽说我们现在不用严重到"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但除却这一句,哪一句过时了呢?哪一句不是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的戏码?有多少小孩子真正"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了"?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每一个做了父亲的甚至于即将要做父亲的人都应该首先读一读,这个应该作为一名合格父亲的总的指导思想,接下来才是具体而微去读胎教啊育儿百科啊之类的东西。那么鲁迅先生认为该怎么做呢?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生命何以必需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发生脊椎。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其实要说牺牲,我们现在的家长"牺牲精神"绝对不缺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此牺牲非彼牺牲也。
"、、、(中国的旧见解)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至此,鲁迅先生提出:
"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力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
"他们的误点,便在大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力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应做长者的牺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却件件与这要求反对。、、、"
先生的每一个观点,在当时无不振聋发聩,放到现在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天时间不早了,为了不影响老婆大人休息,明日再续。
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