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因为父权思想影响广泛而普遍,导致中国父子关系普遍比较奇怪,在鲁迅先生看来,其根在于,父母给予子女以生命的同时,心里想着另一种东西,就是施放于子女身上的"恩情",没错,是恩情,所以子女有义务报恩,在报恩的过程中,有所牺牲也是难免的。
当然这里所谓牺牲并不是付出生命,更多指"选择之自由",比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奇怪的血缘纽带,违背了生命不断进化与发展的规律,所以在此影响之下,社会进步陷于停滞。
那正确的维系长幼的应该是什么呢?
"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这些语言读起来,真是令人感动,如果不告诉你作者是谁,你猜多少次才能想到这是鲁迅先生的文字?我想起一句广告词,男人是多面的,可惜我们只记住了"横眉冷对"的先生,现在觉得这样的先生过时了,就都撤了吧。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鲁迅具体的措施,关于父母对孩子应有的态度。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第二,便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我想,所有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果还算可以,有积极意义,那么总的指导肯定脱不开这三条;当然,这样三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尝困难。比如理解,成年人之间也经常吵嚷着说要相互理解,理解万岁,但是处于不同语境中的人怎么能真正做到理解呢?但其实,最能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因为你也是从孩子过来的,你也经历过孩子的经历,感受过孩子的感受,你如果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孩子必将处于无限孤独的境地。
理解之后便是指导,一定要记住,是指导,是协商,不是命令,而在我们的思维观念中,正好相反,我们记住的是:不要和我讨价还价,不要还嘴,听我的。长时间的顺从,孩子失去的,是他最宝贵的自我。
至于最后所说的解放,我想前两点做好了,解放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那为什么做到"理解、指导和解放"这三点就这么难呢?鲁迅先生总结了几点:
"但有人会怕,仿佛父母从此以后,一无所有,无聊至极了。"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父子间要疏隔了。"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长者要吃苦了。"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子女要吃苦了。"
如何反驳,鲁迅先生在文中一一作了批驳,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几点,现在还存在么?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说起关于儿女生活的事情,我插了句嘴说:"儿女生活高兴快乐就行了,想怎么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如果要回来就回来,要去大城市拼搏奋斗就去拼搏奋斗,哪怕是想去国外定居,也由着他们高兴。"结果一个亲戚突然很激动地反驳我说:到国外定居了,那和没生有什么区别?不是白养了?
我吓得马上不说话了。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宜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现在也是这样,虽然我们不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事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一九年十月,如果到了百年之后的二零一九年十月,还存在这样的问题;那我就再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这个续篇在NBA总决赛第五场的暂停间隙断断续续写完,最后马刺如愿夺冠,解说提到今天正是美国的父亲节,也算是题目没有过期吧。
献给我可敬的父亲,祝他父亲节快乐,健康顺利!献给我还未出生的宝贝,祝我是个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