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因为自卑才会对人际关系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心里的那块小天地,生怕闯入别人的世界,破坏了既定的法则,得到诸多不好的评价,更惧怕被别人讨厌。
其实,是因为自大,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既入不了尘埃,也难以自我珍视。关起门,造成世界将我隔绝的假象。
“我也很想让别人有轻松的感觉”、“可是我无法做到那样开怀。”于是在人际关系中止步不前。
《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味烈性药,还未喝下就已呛鼻。书中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既充满了人生哲理,又从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视角,向世人介绍阿德勒关于自我成长和治愈的勇气心理学。因经历尚浅,文中的对话要结合自身体验仔细品味。
你的人生不在乾坤已定的过去,也不在模糊不清的未来,而在于你所能够改变的当下。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很容易就让我们陷入因为过去的种种,所以才会有现在的局面,进而演变成“决定论”。阿德勒认为,这一切可以用“目的论”来解释,因为保持现状显得更加轻松不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过去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的免罪符。
所以,“目的论”又从另一面说明,人是可以改变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确定什么样的目的,反映出你怎样看待你的过去,而改变的机会则永远在当下,而不是被牢牢抓在过去的手里。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且激流勇进。”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是一种普遍的欲求,如果顺从这种倾向性生活,会变得束手束脚,就像从斜坡上滚落下的石头按照重力和惯性,不断磨损自己,直到失去形状变成浑圆。但这样没有棱角的球体不是“真正的自我”,这也不是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真正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是鼓励将错就错,也不是自以为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任何评价,都是他人要面对的课题,猜测别人对自己的感受是干涉他人课题的表现。
没有做好课题分离,只会徒增烦恼。深有体会,过去的一年,不管做什么,许多个时刻都在想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样会不会不好?是不是不合适?
后来我发现,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可,八面玲珑地讨好别人并不是在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活得轻松相比于害怕被别人讨厌,我选择了前者,人际关系也变得没那么复杂。
但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而不是终点,书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这是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它让我放下了过于追求目的地的执念,之前在我看来,考研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斗,不就是为了最终能够一战成硕吗?所以,当考试结束的时候,的确像各大公众号说的那样从未有过的空虚感袭来,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习惯于聚光灯打向人生整体,似乎能看到过去和未来,但其实那只是一种错觉,模糊而微弱的灯光照射出的过去和未来并不存在。
当你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的自己”,就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不会陷入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
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的这一刹那,跳好每一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