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摄像头是手机上最重要的硬件,泛相机类应用是手机上最重要的应用。
文字类内容大部分还是在PC端生产,在手机端,文字输入是一种低效的输入方式,摄像头是主要的生产和输入工具,是PC端的“键盘”,它能同时生产图片、视频和直播,构成移动互联网的主体内容。
泛相机类产品有两类: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
当用户打开后置摄像头时,他们在用主观视角去记录外部世界,拍摄者隐在其后,“物”为“人”先,物是主体,自得其乐。
当用户打开前置摄像头时,他们在表达自我用客观视角观照自身,“人”为“物”先,我是主体,渴求关注,求抱抱。
后置摄像头的output,大部分时候偏内容属性,甚至是素材属性;前置摄像头的output,大部分带着关注欲和互动欲而来,社交属性潜伏在其中,如快手和Snap。
前置还是后置,背后其实是用户是否准备好和人交流和互动。前置摄像头的产品,用户的准备更加充分,后置摄像头的产品,用户的准备不足。
大部分后置摄像头的产品,最后沦为记录世界的生产工具,成为强工具属性,每个最后都想着转型内容社区甚至社交,99%的都会失败,一个原因在于天生的DNA缺陷,用户的心理准备不足,强撩容易失效。
另一个维度是:照片还是视频?
纯照片类应用,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为了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最后都难免进入“模板化”,提供了效率,却牺牲了多样性。大部分纯照片类应用都在“模板化”的路上走的太远而回不去了,成了设计师们的狂欢和滤镜上的军备竞赛。
失去了多样性,用户的满足感很容易消失,高潮瞬间即逝。无论是电影画风的“足记”,还是油画风格的Prisma,最后都成了朋友圈一日游。而相比之下,视频形式能在多样性做的好多了,同样一段对口型,10个人去演绎有10种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点和嗨点。
大体上看,泛相机类产品转型社区或者社交,前置优于后置,视频优于图片。
不过还没完,打开了前置,只是让用户存在交互的动力和可能性,关系链的建筑,才是真正的高墙。平台对于用户的关系链的养成,是个更加艰难的过程。
从轻交互到重交互,平台的节奏和用户的关系链强弱需要同步。用户如果已经进入中度关系链,平台还只能提供轻度交互(赞+评),那用户很容易沉淀到微信QQ,平台成为微信QQ的免费的市场部。反过来,如果用户还是弱关系链阶段,却强推强交互的功能,会是个大麻烦甚至灾难,譬如私信这种IM产品。私信这类IM产品,是一种对话机制,在强关系链中更加融洽。在弱关系链中强推,一方面,用户利用IM强撩一个小美女而得不到回馈,挫败感会很强;而一个美女被一堆猥琐男不厌其烦的骚扰,挫败感也会很强。如果两方都不用,那产品经理(PM)的挫败感更强。
交互功能的强弱迭代,就像养育一个孩子,孩子长到了多大,就给他适合这个阶段的东西。
社交是个高地,每个人到最后都想攻占。从后置到前置,从图片到视频,对大部分已定型的泛相机产品来说,是个困难而审慎的选择,但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不过可怕的是:如果自宫,也未必成功。
远处传来微信冷冷的声音:不必自宫,亦可成功,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