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希望搭建的知识体系是:
如何接纳睡前刷手机
2、我想到的关键词:
1)20个关键词
自主感,即时满足,长期满足,与人链接,睡前放松,自责,睡眠质量,健康,刷手机,看小说,玩游戏,允许,熬夜,睡前仪式感,正事,时间支配权,时间体验权,时间废弃权,时间道德化,自我商品化,存在性否定,保护视力,褪黑素,资格感
(追问时增加的关键词:空虚,充实感,创造,生活乐趣最大化,滋养,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GABA——大脑刹车系统的主要零件,自我奖励,消耗性习惯)
2)合并同类型关键词
关键词分类:
熬夜,刷手机,看小说,玩游戏
健康,睡眠质量,保护视力,褪黑素
即时满足,长期满足,睡前放松,睡前仪式感,与人链接,
时间的自主感,时间支配权,时间体验权,时间废弃权,
资格感,允许,
资格感缺乏:自责,时间道德化,自我商品化,存在性否定,正事,
允许,睡前仪式感,
3)对关键词进行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的追问
以“熬夜”这个关键词为例:
为什么熬夜对我来说这么重要?
-享受放松的时光,获得即时满足,获得时间的自主感
关于熬夜,我有哪些想法和信念?
-熬夜是夺回我对时间的主权
-不熬夜,这一天是不完整的
-熬夜是榨取生活的最大乐趣(生活乐趣最大化)
-熬熬夜也没啥
-睡前不看小说不玩游戏,会多么空虚啊!(睡前不刷下手机会空虚,刷手机让我充实,我需要充实感)
AI对充实感的定义:
定义:
充实感是个体在意识层面确认“此刻生命具有密度”的主观体验,由三个神经认知组件构成:
时间饱和感(前额叶):感到时间段被有效填充(“做了不少事”)
意义锚定感(边缘系统):行为与内在价值观联结(“这事值得做”)
能量充盈感(自主神经):行动引发轻度交感兴奋(“停不下来”)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183f-1754208481867)]
这里,增加了一个关键词:创造 (我需要创造,创造对我非常重要)
哪些方式对我来说是健康的睡前休闲?
-玩欧卡
-自由书写
-总结、反思一天的生活,计划第二天
-阅读文学作品,比如俳句、汪曾祺的作品、人物传记等。
-身体放松的休闲:身体扫描,熏香,足部按摩……(这好像是我忽视的)
-和朋友在微信上聊聊天
如果一直熬夜刷手机会怎么样?
-第二天精力差
-损坏健康
-加速衰老
有没有不熬夜而刷手机的方法?
-早上起来刷
不刷手机的情况下,熬夜做过哪些事让我感到充实?
-在杭州深夜11点到1点,在马路牙子上带大家玩欧卡,
-设定了一年写500首短诗的计划,有时凌晨1点多还在看资料寻找写诗的灵感
哪些情况下熬夜刷手机让我感到充实?
-刷短视频刷到对我有启发的内容
-阅读文学作品读到令人回味的内容
-玩游戏玩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分数会感到短暂的满足感和充实
(我意识到手机是个工具,用它做什么取决于我)
晚上可以熬夜做哪些有创造性的事?
-玩欧卡
-读俳句写诗
-回忆当日最强感官片段并记录(可结合欧卡)
-故意写语法错误的诗句(“月亮吃掉了寂静的脆”)
-录制口齿不清的即兴故事
-写未来日记(愿望日记):不写已经发生,而写想要发生的事 这个idea太喜欢了!
晚上熬夜做有创造性的事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知道我可以做哪些有创造性的事
-身体不是太累,可以思考
-心情平静,情绪稳定
和深夜刷手机类似的习惯有哪些?
-深夜刷手机是消耗性而非滋养性的习惯,这类消耗性的习惯包括:纯粹的拖延习惯(如追剧),有些带有轻微自毁倾向的习惯(如深夜网购),还有些伪装成生产力的习惯(如整理文件)
(增加一个关键词:滋养)
如何做到真正的滋养?
-真正的滋养需要满足三个核心需求:自主感(自己选择做什么)、能力感(做完有收获)、联结感(与更大的存在产生联系)
真正的滋养和刷手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在神经层面,刷手机激活的是短效多巴胺脉冲,类似糖分刺激;而滋养行为触发的是血清素和内啡肽的缓释,如同慢炖高汤。前额叶在刷手机时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而在滋养活动中会参与主动创造。
在时间感知上,刷手机制造“时间坍缩”的幻觉——两小时感觉像五分钟;滋养行为则产生“时间舒张”效应,比如十分钟的冥想可能带来深度的永恒感。这与海马体记忆编码强度直接相关。
最核心的是存在确认方式的不同。刷手机是用他人的碎片化信息来填充自我,如同用空罐头搭建房屋;滋养则是用本体感觉来确认存在,好比用年轮记录生长的树木。前者导致“数字人格解离”,后者构建“生命本体感”。
3、找关联,做连接,发现相互之间连接的点,画图
课题变成:睡前如何用滋养性习惯代替消耗性习惯
大致分类:
消耗性习惯:刷手机,看小说,玩游戏,熬夜,空虚
导致自责(时间道德化,自我商品化,存在性否定)
睡前需求(刷手机满足了我的哪些需求,替代性选择)
-健康保障:睡眠质量,视力保护,褪黑素守卫
-神经调节:血清素、内啡肽、GABA
-心理满足感(自主感,充实感,放松感,资格感)
-习惯代替前提:注意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