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以为对自己好,就是学会享受生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最后发现,自己买的越多,自己越焦虑。”
其实自己以为学会讨好自己,到头来不过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杨超越在《奇葩说》中讲过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当初还在打工的杨超越,一个月工资八百块,就花掉了七百多为自己买了条裙子。蔡康永问,那条裙子买回来心情怎么样,她说,“感觉拥有了全世界。”
花钱就是爱自己吗?
究竟正确的爱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有很多商家,会打着“对自己好”的广告,创造心理消费需求。很多消费者在纠结要不要买的时候,一想到“对自己好一点”,就下手了,因为好像不买,就是对自己不好。 确实,给自己买东西是一种对自己好的表现,但是另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是,买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呢? 正确地对自己好,是你真的需要这件东西,并且消费完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或许过去你只是想着给家人买,如今你舍得给自己买了,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你发现,你消费的动机是以下这些:
同事背一万的包,我的才一百来块钱,为什么我总是过得没她好;
总是对自己不够满意,穿什么都不好看;
我皮肤为什么这么差,我真的太丑了!
……
甚至你发现,买完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是觉得很焦虑,那只能说明,你陷入了错误的自我讨好中。
你只不过通过消费给自己一个“对自己好”的表象,试图弥补自己的负面形象,但实际上你并没有接纳自己,这样下去,最终“越讨好越焦虑,越焦虑越自卑”。
“讨好自己”,也要有边界
为什么我们会用这样冲突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呢?
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它决定了我们跟自己和他人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就是“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
比如说,小时候你的父母对你比较严厉,告诉你必须要吃苦,以后才能过的好。
常年累月催眠下来,你就会认同这种方式。
长大后,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却会持续影响你。
当你想要放松时,“内在父母”的声音就会出现在你耳边,你会不自觉的对自己“狠”一点。
但是自我压迫多了,“内在小孩”也会觉得委屈,就会想要讨好自己,这就会造成自我的冲突。
一会自我讨好,一会自我“虐待”。
哈佛大学有一门特别受欢迎的幸福课,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提出了“幸福模型”,把我们的行为分为了四种类型。
01
享乐主义型
追求当下的享受,不顾长远的幸福。
02
忙碌奔波型
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愿意牺牲当下的快乐。
03
虚无主义型
觉得当下也没有意义,未来也没有意义,什么都没有意义。
04
感悟幸福型
既追求长远的幸福,也享受当下的快乐。
容易看出,讨好自我型属于享乐主义。
讨好自己型人格,有点溺爱自己,盲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限制成长的爱,只顾现在,不顾将来。
自虐型,更偏忙碌奔波,认为只有对自己狠一点,才能过得更好,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敢对自己好。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误区:
一个认为,只要努力就会痛苦,一时的快感就等于幸福。
另一个认为,对自己苛刻以后才会幸福,实现目标才能开心,无视过程。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选择一个平衡点,既要有规则和目标,也能“讨好自己”,照顾自己的感受,这才是真的对自己好,也就是4个纬度中的感悟幸福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那个春天,海子决绝地离开了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永远留在了人间,被反复吟诵,谱曲成歌,传为经典。 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生活范本。
哪怕生活有再多苟且,无论外界多么喧嚣,不管身处何处,将心与灵魂安顿好,亦能看见诗和远方,迎接波涛汹涌的幸福。
对待生活,不将就、不敷衍、不应付。生活是自己的,要讨好自己,不是取悦世界,要讲究生活,而不要将就生活。
努力把每个平凡的日子,过成一首诗、一幅画,充满盎然生机,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真正的讨好自己
是活出自己
《无声告白》里曾说: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美国大法官金斯伯格是一位坚持做自己的传奇女性。
她年轻时,美国性别歧视严重,绝大多数女人依附于男人,读书就业的机会很少,女人的使命就是做个家庭妇女。
而金斯伯格受母亲影响,决心掌控自己的命运,做个独立女性。
17岁时,她考上康奈尔大学,在学校,她从不参与女生的八卦聊天,而是专注于学习法律,因为对法律的热爱,她更加坚定了做律师的信念。
60岁时,她被任命为大法官,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高光时刻。
在极具分歧的社会问题上,她往往会投出具有进步意义的一票,涵盖同性婚姻、女性投票权等话题,逐渐成为领袖级的人物,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她是个坚强的勇士,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即便两次患癌,也是在短暂住院后就回到工作岗位,她只想通过努力,独立自强,活出自我。
正如她在自己的纪录片中所说:
“我所求的是,让男性的脚从女性的脖子上挪开。”
她是一个能够尊重自己的内心和想法,勇敢追求自己梦想和向往生活的人,一旦认定就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不惧流言蜚语,真的了不起。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即使别人不理解你也没有关系,如果违背自己的初心,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那么可能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随波逐流或许比自己开辟道路要容易得多,但甘于平淡、缺乏梦想的人永远成不了生活的强者,演绎不出生活的精彩。
乔布斯说过: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追求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活出自己,把依赖降到最低,活出真实的自我,请记住:我们不是谁的从属,而是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