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75,13-1-1-13,尽心章句1-1-13》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75,13-1-1-13,尽心章句1-1-13》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今天是戊戌年甲寅月丙子日,腊月廿八,2018年2月13日星期二。

上一节讲了"性"不是指人性而已,而是包含了人与物。

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如果把"性"简单地归结为"人性",则人性篡位天性,人道篡位天道,人命篡位天命,人心就是天心,如此一来,等于把"天"给勾消棹了,然后呢,人类中心论就上位了,就会变成所有的一切都为满足人的需要为法则,争起来则哪个拳头大哪个说了算,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人,我也是人,你的需要是人的需要,我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没有天理,则没有克制和谦让,争夺、战争成为必然之选。

天理何在?!

有人说,哪有什么天理?这只是过去的人没有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头脑比较原始和简单,不了解宇宙天地的情况,因此产生敬畏,滋生出了神秘主义的理论,纯粹就是愚昧和迷信,应该批判和抛弃。

真是这样的吗?孟子的脑袋比现代的学霸想的还简单吗?孔子说,你以为我是因为"多识"才懂那么多的吗?不是,吾道一以贯之。

这涉及到更重要的问题:如果说"性"不只是"人性"而已,那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知道它?(有什么用?)实用主义的我们必然这样问。

我们要做人,这个就是目的。

或说:"我生来就是人了啊!"

错!

孟子说:"人与禽兽,几希矣。"几希是严辞。几希就是微小、细微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人和禽兽的差别是极其微小的,也就是说,人身上的动物性是有的,并且是几近彻底的,只有一丝的希望做人。

"尽心"才能"知性","知性"才能学会做人。如此看来,性就是天道,就是关于我们需要了解的宇宙人生的整体。

整体不是数量,不是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就是整体,那叫总和,不叫整体。

整体是意义。

意义不是人生下来就懂的,意义是"修道之谓教",是学习、教化和修身才能懂的。孟子说:"求其放心而已",直译为,把放失的心求回来才能做人。这句话是说,做人没那么简单,做人是求来的。这个求,不是哀求,不是乞求,而是追求。

陆九渊和朱熹有一场"鹅湖之辩",陆九渊问:"你说的‘穷理尽性’太支离,要我入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请问,尧舜时代无书可读,他是如何做到圣人的?"

陆九渊先生未解朱子。朱子说学习、教化和修身,没说只能读书才能做人。学习不一定都靠读圣贤书,比如说,尧法天则地,舜好问迩察。天地是尧的良师,众人是舜的老师,孔子也是,"何常师之有?",孔子也没有常师,但他每十年都有新的学习和新的进步。斯宾诺莎关在阁楼里三十年,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学,他纯靠自学。但是,无论读书学习还是向天地学习,都必须"求",才能找回放失之心而做一个人。只是通过学习、教化和修身才能做人。否则呢?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中午一小时的日课。

日日不断之功,不疾而速之效。

我要存心养性进德修业。做人。

人性非求不得,唯有于微弱的人性光亮中,念兹在兹,扩充培育,进德修业,一生不息,是为人生。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