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一大幫人在老師的囑咐下驚蟄行吐法。(沒有醫生辯症指導,慎用)
井鹽一把,飴糖一捧,白礬拇指頭節大一粒,生大黃一錢,水最少5升,煎煮,放溫,服,喝飽。以左劍訣點日月左穴。吐完再喝,再吐。喝完爲止。最後以少許水果爽口。兩小時後粥糜自養。
幷囑,驚蟄這兩天,垃圾多的多吐兩次。
白礬去除腐敗蛋白質,而未吐淨的,大黃幫忙處理掉,前人的智慧也早就設計好了,二便走。
吐法,最早治傷寒,見于傷寒論。
應節氣而爲。秋季則行下法。
在古法中,汗吐下三法是治病,其他是輔助糾偏。
吐是動物抵抗疾病的直接方法,古人還有這個本能。
昨晚洗澡時,有幾秒鐘噁心作嘔感,才反應過來恐怕是驚蟄的原因。
截一段張從正的原文和譯文。
从这段原文和译文的长度,可以看出来,现在文字表达是多么的啰嗦啊。文言文中一个字当一个字使,现代文字至少两个字才代表过去一个字的意思,另外一个字已经失去了意义。
張從正,金代醫學家(約1156-1228年),金元四大家之一。他認爲外邪是致病之因,治法應以祛邪爲主,擴大了《傷寒論》中關于汗吐下三法的應用範圍。繼承劉完素的學術思想,主張攻邪,反對妄用溫補,力主“邪氣加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現在“三法六門”,即以汗、吐、下三種攻邪之法,以駕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療病,故後世稱之爲“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張辨證論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適應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後,需用飲食調補之,每能出奇制勝。所著有《儒門事親》,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複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傳奇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