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有一个同事Romi,平时工作起来云淡风轻的,无论接到多紧急的任务,也不像我们一样急吼吼的就开始着手。让人总感觉她有一点拖延症,非要等到熬不过去了才能集中注意力开始干活。
但是在同样时间下提交的作业质量,Romi总是比我高出几个档次。
我曾经特意对比了一次我们提交的同样主题的PPT,发现她的作业无论从结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配图、美化,任何方面都简洁清晰,只花了我工作时间的一半。
一开始,我把这归结为她平时的积累,和她自身美工出身的优势,并觉得在这方面,我再努力也赶不上一个有天赋的人。
但内心我又暗暗安慰自己,如果Romi没有拖延症的话,说不定出来的工作结果会更好。如果我有她一半的天赋,以我的勤奋劲儿肯定比她做得更好!
直到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完成一项任务,做一个活动总结的PPT,我才真正见识到她的工作方式。
按照惯例,拿到任务后,我就做了一个工作进程安排表,在这个表里,我标明了每一步进行的时间。比如10:00之前把内容资料找齐,11:00前把内容资料图片美化好,12:00前把PPT模板找好等等,并准备按照我以往的方式开工。
Romi看了一下我的进程表,奇怪的问我:“你平时是这么工作的吗?”
“是呀!”我还为我的进度安排紧凑有点得意。
Romi沉思了一下,坐在我旁边说,“我建议先不要开始着手工作,先把这次分享的主题、核心的内容、结构、层次想清楚比较好。咱们先各自想几个重点出来,再一起碰一下,我觉得这样比较有效率。”
NANI?不开始执行,光用想的吗?这不是拖延是什么?可这一次,我半信半疑的配合起Romi,想了十分钟,在纸上把我认为的重点全都罗列出来。
然后和Romi一起头脑风暴了一下,把主题、层次结构、内容偏重等等要素,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讨论清楚,并清晰的标明出来。
标注完后,我和Romi的分工也就出来了,我负责内容编辑,她负责版式设计。
有了这个框架后,我忽然发现我做起内容来主线清晰,层次分明。
从前的习惯是把所有能用不能用的都一股脑先找出来,一边做一边想,一边做一边改。结果改着改着发现可能需要全部推翻,时间又已经不够了。
用Romi这个方法之后,需要的内容重点一目了然,结构也很清晰明白,加上明确的分工,比我预计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就完成了这个工作。
不仅比我任何一次完成的都快,而且内容方面都让我更加满意。
我才知道,Romi看似每次不着急动手的“拖延症”,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想好最核心最棘手的部分,把这块解决掉,再去处理其他不太重要的地方。
也就是老话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工作起来,效率奇高。
(二)
渐渐的,我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发现真的提升了工作学习的效率。
比如读书,尤其是工具书,以前是翻开第一页就读,无论多艰深也要咬牙读下去。现在在确定买一本书之前,先看看网评,是否有我最近想学习了解的知识,以及可读性到底高不高,给自己一个心理预设。
拿到书之后,也不会立刻开始看,会想想我买这本书的目的,然后先看看整个书的章节,把我最需要的章节圈出来,在读的时候就有重点去进行泛读和精读。
比如写作。最开始写作是边写边想,写写改改。自从开始用Romi的方法后,我总会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先想好写作的主题,援引的事例,遇到需要查资料的地方先记下来统一查询,有时候会用结构图把一篇文章的脉络画出来,再决定哪些需要,哪些舍弃。
一开始写作我都会花4-5个小时以上,现在,想的时间变多了,真正落笔写的时候,就很顺畅,一篇2000字的文章最多一个小时搞定。
之前群里也有小伙伴问我写作大概用时多久,我也把这个方法告诉了他,思考成熟了,再去做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
比如做PPT,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傻乎乎的,拿到任务就开始搜模板,而会像Romi一样,想清楚任务的主题、需要的内容支持、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这些核心内容。
等这些想好之后,再去着手进行,就感觉任务是被人带着走的,而不是像从前一样,被任务牵着走。这让我做PPT的时间也缩短了至少50%。
(三)
一开始我以为这种做法是Romi误打误撞摸索出来的。直到读到采铜老师的《精进》,才发现英雄所见略同。这也是采铜老师非常推崇的方法。
《精进》一书里,就提到,工作要从“核心区开始”,把任务分解为一个“三明治模型”。
“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的进行思考。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下’,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了。”
可见,这个方法不仅有实际的操作意义,更有系统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清晰的意识到,有的人说工作要先做简单的部分,这样做起来比较有成就感。
那得看“简单的部分”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如果不是,不解决“核心”的、“棘手”的部分,直接去做简单的部分,很可能让自己徒劳无功而已。
很多人害怕自己有拖延症,于是让自己看起来忙忙碌碌像无法停歇的陀螺。但是很少有人想一想,该如何提高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流程,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看似“拖延”的背后,实际是用最有必要的时间去攻克工作中最“难点”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到位,后面的“支持型”的工作做起来越轻松。
所以,下次一项任务来了,不妨试试这个思路,也许从此以后,会发现工作效率直线UP。
PS:比如这篇文章,我用两天之中的碎片时间想怎么写,最终写的时候,只花了半小时。这种“拖延”是为了想好怎么解决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学会这种“拖延”战术,必定事半功倍,再也不怕拖延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