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差关系和个人主业工作关系,第三次研讨汇报会我是过了5天才有时间回看,我发现随着一次次研讨汇报会,大家的准备越来越充分,分享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很多同学给我的感觉是声音好听、气定神闲、讲解投入,感觉这真是一个很优秀的群体。听的过程中get到几个点,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2班A组讲了关于偏见的话题,比较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男家政和女汽车工程师的案例。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偏见,基本都是因为一些固定思维或固有成见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帮助家乡的特殊群体委员会汇总各位委员信息,个别委员还没把表格交给我,我便根据名字初步填了性别,没想到“X军”是为女性,“X平”是位女士,“X馨”是位是位男士.....最近和孩子们重温了《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的申公豹说了一句扎心的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申公豹因为是个妖精而失去了修仙资格,因此变得阴暗狠毒,而善良的龙太子被视为“邪恶”,哪吒因为“魔丸”化身被村子人躲避、孤立,幸好他们都坚持了自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改变人们的认知。每每看到这里,内心都是颤抖的。我们不去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但不代表不被贴上偏见的标签。做自己,就好。
在看我们组的议题是关于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据说主讲人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定好了PPT与演讲稿,效率又高,品质又好,虽然在群里看过一次他们试讲的视频,当时就被他们的控时和简洁大方的PPT震撼了。东伟姐用了组长老沈家一个近期真实的案例开始了自己的抽丝剥茧的娓娓道来,她感情充沛,但又不乏幽默,让人愿意继续听下去。很可惜因为是回看,看不到现场其他同学的互动。施维哥也特别幽默,当他说:“下面施维来讲思维....”忍不住大笑,也好开心他使用了我提供的资料中关于艾利斯的ABC理论图解。听着听着,就会发现老沈家的案例贯穿了整个讲解过程。
2班D组讲了关于形成社会角色的实验。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实验了,但内心还是很触动,为什么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在被赋予一个“罪犯”或“狱警”的角色后会性情大变呢?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就是一位21岁的年轻人在西安街头反日游行时将被包围的丰田车主打成重伤。一个普通的青年为什么突然对一个陌生人做出暴力之举呢?可见,当一个人处于群体中时,除非是见过世面有大格局的人,大部分人们的理智和思维都会减弱。我家大女儿跟我讲他们三个house在游泳比赛时,一个女孩游的慢且分心给他们的house拖了后腿,大家都纷纷指责她。我听了不禁说了句,这个女孩真可怜....女儿却生气的说,这是她应得的。我和先生内心有点不舒服,很不喜欢女儿这样说,当时她情绪激动,只是肯定了她的集体荣誉感,理解她的气愤。过后还是跟大女儿强调不必过于计较得失,相信这个女孩内心也难过,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女孩是她自己或者她最好的朋友,她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态度。
大女儿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不在场,我也不能随意批评大女儿对同学的“刻薄”,这件小事,我感觉既有群体效应,也有女儿对同学的“偏见”,当然也有我固有思维——对于“弱势群体”认为应该伸出援手....
很佩服老沈把自家案例拿出来集思广益,她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最近,我却感觉自己越是学习,心理学“水”越深,也不能活学活用到生活中,常常在应对青春期的孩子时,内心煎熬、不知所措,还得现找书籍去现学现卖。
这条路,不好走,但还要继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