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爱的导师
“不要,我自己来!”
“不要管我!”
“你不要动,我来!”
……
女儿三岁岁半了,很多时候,她都想自己来做,而且好还想帮助大人做事情,可是我却并不领情。有时候,她把水弄洒了,把杯子打破了,衣服穿半天还没有穿好:我就会变得比较烦躁。这么小,明明自己做不好,为什公不能痛快接受我的帮助?我有的时候会凶她,她会变得特别委屈。后来看很多讲孩子心理的书,也渐渐开始理解她的行力。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这本书让我触动最深的一个小情节,是在蒙台梭利学校,有不少玻璃器具,花瓶和碗盘之类的物品,在家里面大人可能很难会让他们接触这些玻璃的物品,因为觉得肯定会被打破的,就连女儿小心地捧着玻璃水杯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书中说有这种想法的人
,往往将几片玻璃看得比孩子的成 长还重要,而且它还反问读者“难道孩子的行为训练不比这些廉价的器具更重要、更有价值吗?”
不可否认,父母将最大的爱给了孩子,甚至愿意为孩子去做任何事情,可是我们真的会爱我们的孩子吗?我们总是限制孩子,让他们按我们的意志去生活: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这个对,那个错……这是否真的是的孩子好?
………
书中告诉每位妈妈,就让你的孩子遵从自己的喜好行事吧,无论是梳洗、换衣服还是吃东西,都让孩子自己来快定。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旨在用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孩身以前从未被发现的精神特征,它思想的核心是释放孩子的天性。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除非孩子们真的需要成人的帮助,不然他们都非常明显地表达了并不想让大人们插手的倾向,不可以剥夺孩们的权利,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还记得,前两年很火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宋倩和英子看得让人多么揪心,无疑,她是爱英子的,可是她的爱却让英子感到窒息,英子只能按母亲的意志生活,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换上了抑郁症,跳河!好直到这时母亲宋倩才学会反思。还好结局是让人欢喜的。
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可是我们可能经常搞不清楚我们与孩子的关系。纪伯伦这样说孩子:
“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与你们同在,却并不属干你们。”
所以我们能做的,也只是给他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给孩需要的自由,做孩子爱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