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7·64)

【原书卷七·六四】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谭默斋进士掌教岭南。其同年谢兴士新纳宠,不肯告人。谭寄诗调之,云:“玉指丹唇鸦髻盘,东山丝竹妙吹弹。定知钟得夫人爱,帘卷常教太傅看。”谢笑曰:“既吾家有此故事,敢不自首?”谭著《楚庭稗珠录》,皆游黔、粤所得。自序云:“人有到南海得大蚁尺许者,渍盐带归,以夸示人。东坡食蚝而甘,戒其子勿告人,虑有公卿谋谪南海,以夺其味者。余为此书,当蚁以夸人,不学东坡之馋,虑人夺味也。”其言甚隽。谭名萃。

谭默斋,即檀萃(1725—1801),又号有美,晚年改号白石、废翁。安徽望江(今安庆)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详见《<随园诗话>通注(5·3)》。按:本条诗话将“檀”误作“谭”,但在《随园诗话·卷五·三》则记作“檀”。

同年,音tóng nián。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57)》。

谢兴士(生卒年不详),无考。

东山丝竹,音dōng shān sī zhú,典故。东晋谢安,做官之前曾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县南)隐居。朝廷几次召用,他都不去就职,只是成天游山玩水。每次游玩,他都要命随从带上乐器,走到哪里,音乐丝竹之声就响到哪里。因此,人们把他带着乐器游玩的事,叫做“东山丝竹”。后指人到中年,用声韵之事作为消遣。丝竹,是我国民间器乐的别称,以笛、笙、二胡、三弦、琴、萧等为主要乐器。

钟,音zhōng,此处的意思是汇聚;集中。《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貉早死无后,而天钟美於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泽水淼漫,俱钟睢泗。”又如:钟爱;钟情;情有独钟;钟灵毓秀。

太傅,音tài fù,中国古代职官。据著作记载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清史稿》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玉指丹唇鸦髻盘,东山丝竹妙吹弹。定知钟得夫人爱,帘卷常教太傅看。此联中的太傅指东晋时的谢安。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时期杰出政治家。太元十年(385)病逝,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这首诗,巧用了东晋谢安携妓东山和其妇人刘氏帷婢拒妾的典故。谢安携妓东山的典故,男性文人多数谙熟于心,并心驰神往。而谢安妇人拒其纳妾的典故,则不想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愿意多说。《世说新语·贤媛》: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意思是,谢安的妻子刘夫人挂起帷幕围着众婢女,叫她们在自己面前表演歌舞,也让谢安看了一会,便放下了帷幕。谢安要求再打开帷幕,夫人说:“恐怕会损害你的美德。”为了避免谢安纳妾,刘夫人先做了预防工作,家里的美女看一会解解馋就可以了,不能多看成瘾。“美色不能多看,恐怕损害了你的美德。”刘夫人的理由说得多么高大上,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一番话,竟然让谢安无言以对,一生没有纳妾。檀萃以“定知钟得夫人爱,帘卷常教太傅看。”反用刘夫人帷婢的典故,令人忍俊不禁。

《楚庭稗珠录》,檀萃以游记形式写述广东的(其中有小部分是属于写贵州湖南的)山川、名胜、物产、风俗、掌故和文化艺术等方面情况的著作。共6卷,其中《黔囊》1卷、《粤囊》2卷、《粤王非》2卷、《说蛮(附粤产)》1卷,共约11万字左右。关于书名,作者在自序中作了说明:“旅黔、粤垂四年,惟粤差久。黔故楚也,而粤为楚庭大长,霸南徼,西役夜郎,则黔亦粤之所曾属;录所见闻,总曰‘楚庭’。粤故为珠海,游者多艳心焉。珠有九品,而稗珠为下,其量也以升斗计,易粟而已矣。”此乃自谦之词。这是一部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