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姐夫聊了3小时。这次探讨的信息量很大,涉及的问题很广,时间有限,对问题的探讨并不太深刻。这些问题,更多是姐夫分享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把这次谈话称为“当理想主义碰上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是指以个人为中心,所做的都是“我喜欢”,忽略他人的感受。现实主义是指为他人着想,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处理事情。
我们的谈话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开始,探讨了善与恶。首先,我们都赞成人心本善,人自带善良、真诚等美好的品质,因此做事时做到知行合一即可。其次,谈到何为“善与恶”时,姐夫认为能帮到别人的就是善,自私利己就是恶。而我往常只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它,从未从“人”的角度看待善与恶,但仔细想来,何谓“道德”呢?“道德”不过是一个人为捏造的东西,大多是人云亦云,不见得是“真理”,况且善良、恻隐之心等是人心自带的,与社会的“道德”无关。
从这个“善与恶”的定义,可窥见一个人生的终极问题:你为什么而活?姐夫认为自我的价值的实现,即自己对家人的贡献,对这个社会的贡献。我说人生应该为“真善美”而活。姐夫说:那么,当你追求到了这个世界所有的真相,修炼成为这个世界最善良的人,体验了所有“美”的东西,然后呢?对人类社会有一丝贡献吗?能流芳百世吗?一时语噎,我才意识到自己对“真善美”理解得太肤浅了,而且没有真正地付诸行动。其实,这不是我原本的人生追求,只是受启发于小胖前几天不经意的一句话,加上最近沉迷于王阳明心学,才有这个想法。我原本是相信周健老师的那句“人生的追求是经历、体验、爱与自我实现。”,不过,我只践行了其中的“经历、体验”,这两点是充满个人主义,也有及时行乐的意味,后面的“爱与自我实现”,没有理解,更妄谈实践,而后面两点恰恰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分析“你为什么而活?”的回答背后的支撑思想,不同的答案代表不同的思想。姐夫背后的支撑思想是现实(实用)主义,而我的是理想主义。他作为一个商人,不难理解,而我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充满理想主义,也正常。这些现实(实用)主义的思想很有趣,对于我来说,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有待我逐一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