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假设,这个假设是微观经济学建立的前提,它就是“理性人假设”,指作为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被假定为理性的人是不是都能做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经济学又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以此来强调做一件事情的成本。机会成本强调了你在一件事情上的投入成本,并不仅仅是你实际付出的成本,而是你把这些投入用在其他领域可以取得的最大收益。如果我们是“理性人”,我们就要选择机会成本最少的选项,即损失最小。
我们不一定接受了经济学的系统教育,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智力正常的利己主义者,天生就懂得趋利避害,我们总是在做出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选择的十字路口又太多,我们常常为了选择焦虑纠结,因为我们总觉得“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因为“机会成本”的原因,我们总是迫切的渴望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也因此担心目前正在投入的领域并不是最优选择,一旦遭遇挫折,本能的想换方向换跑道,认为可能是选择了不正确的事情才会有今天的瓶颈。 “朝秦暮楚”、 “挖井”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停地上演。
人生如果能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选择的是正确的道路,一开始就拥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地,很多人都可以不怕困难,勇敢的坚持下去。就像我们即便坐再远的火车去旅行,我们也不会焦虑,因为我们知道目的地就在那里,即便遭遇了晚点,迟点总会到达。而现实却是,我们并不知道今天的选择是否正确,并不确定它给未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有多渴望成功,就有多害怕失败。我们害怕他人和自己质疑我们的选择,害怕自己虚度青春在无谓的事情上,因为这种恐惧我们常常徘徊纠结,害怕做出选择,岂知人生最糟糕的状态就是不去选择。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知名的“10000小时定律” “。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大师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投入八个小时,一周投入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之后这个理论在艺术界、科技界和体育界被纷纷验证是正确的。
引用那句知名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丝毫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我们每天都在看似做着最聪明选择的人,却一再的错过能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机会,我们在不同的跑道上不停地切换,希望自己可以跑得更快更远,却因为不肯认真熟悉任何跑道而丧失了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能力。在我们周边经常能看到各种看似忙碌的加班族,但实际上很多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
想要取得成就,就要专注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投入,这个恰恰不是聪明人擅长的事情。
2017年不做聪明人,立长志而不常立志,不管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我愿逆流而上,实践10000小时定律,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