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楚霸王项羽诛杀投降的秦王子婴开始,开启了新朝皇帝诛杀前朝帝王及储君的先例。究其原因,前朝皇帝及太子等人是一面高举的旗帜,代表着皇权的正统性,对残余的前朝势力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所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满清高举“为尔雪君父之仇”的幌子,赶跑李自成的起义军,“鸠占鹊巢”,成了紫禁城的新主人。
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剿灭李自成的义军残部及各地的反清复明势力,同时,密令清军搜寻明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其对残明势力有着巨大影响力。
突然出现的一个消息,让摄政王多尔衮欣喜若狂:崇祯太子出现了。
原来崇祯十七年(1644)冬月的一天晚上,嘉定侯周奎府中来了一个自称“皇太子”的男子。周奎大惊,佯装不认识,派人请来长平公主来辨识。长平公主一见,两人就抱头痛哭,哭父母之死亡、哭命运之悲惨、哭流亡生活之艰难,此人毫无疑问是真太子。长平公主即崇祯皇帝煤山临上吊前挥刀砍伤的女儿,与太子朱慈烺都是周皇后一母所生,周奎是他们的外祖父。于是,全家老少行君臣之礼。
礼毕,周奎细问太子自京城失散之后的经历。太子说:“京城陷落时,我独自一人逃出,藏匿在东厂附近。夜里,又偷偷逃到东华门一家豆腐店。店小二知道我是逃难之人,为我更换了寻常人所穿衣裳,留在灶前烧火。兵荒马乱,唯恐事情暴露败露,只躲藏了五天,就把我偷偷送至崇文门外的尼姑庵,谎称家贫无处可去,没有人怀疑,就在那里居住了半个月。有一前明太监偶然发现我,认为此地不是久留之地,把我藏到一处密室之中,得以保全性命。听说公主在此,特前来相见。”说罢,与公主又痛哭一场。
老奸巨猾的周奎久居朝堂之上,既侍奉过明朝多位皇帝,又正侍奉清朝皇帝,政治敏感性极强,深知:前明太子这一金字招牌,对于反清复明势力强大的号召意义,当朝皇帝绝不会容忍旧朝太子苟存于青天白日之下,此事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权衡再三,周奎昧着良心,狠下心来,将太子出现之事密报于摄政王多尔衮。得到密报后,多尔衮既喜且忧,喜的是重大政治隐患得以解除,忧的是自己刚刚颁布“恩养”前朝朱姓王爷的旨意,该如何处置这前明太子。在清军进入北京城的第二天(顺治元年即崇祯十七年五月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就颁布令旨,曰:“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意思说,朱明王朝的王爷们,只要归顺,仍可保留爵位,享用大清之禄。如果真将崇祯太子恩养于朝廷,那么反清势力肯定会前赴后继地聚集于崇祯太子麾下、刚刚平定的天下可能又要震荡不安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狡诈的摄政王多尔衮设下一计,命令周奎:指认此太子为假冒太子。再寻找机会处之。已经将灵魂出卖给魔鬼撒旦的周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多尔衮又命令前明旧臣及内侍前来辨认崇祯太子。晋王朱求桂,大学士谢升、冯铨、洪承畴等“聪明”人,忘恩负义之龌龊嘴脸尽露,一致指认此太子为伪太子也。
太子的姐姐长平公主出场时,“复令宫主认之。宫主见太子泪下,周奎掌其颊,宫主惊走,亦言不是。”
一杨姓内廷太监也在场,太子说:此杨太监经常服侍我,问他就明白了(此杨太监,尝侍我,讯之可知)。杨太监慌忙说道:奴婢姓张,不姓杨。以前服侍太子的人,不是我(奴婢姓张,不姓杨。先服侍者,非我也)。太子心中的悲怆之情可想而知。
然而,也有刑部主事钱凤览、御史赵开心、内廷太监及侍卫过太子的锦衣卫等人,坚持认定太子为真。曾经侍卫过太子的十个锦衣卫上殿时,一见到此人,十人一起跪下说:这是真太子,请不要伤害他。(此真太子,愿无伤)。
这纷繁复杂的局面,出乎摄政王多尔衮的意料之外。但精明的摄政王也看得很清楚,前明官员念明之心不死、死灰似可复燃,由此除掉太子的决心愈加坚定了。
随即,多尔衮在朝会上宣布:此太子确系假冒者。很快,太子被害于牢狱之中,认定太子为真的刑部主事钱凤览、侍卫太子的十个锦衣卫等人斩立决。
对于揣摩上意、识时务的聪明人,满清朝廷也不会亏待他们的。摄政王多尔衮不吝赏赐:大学士冯铨、谢升、洪承畴等各黄金二十两,白金一千两,嵌宝金钟盘二副,螺钿盒二架,玉壶一执。
“为尔雪君父之仇”、“优以王爵,仍加恩养”,这些皆是冠冕堂皇的幌子,前朝太子的存在对于清朝江山的稳定始终是一个重大的隐患,欲除之而后快。崇祯太子的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了。